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请 ( 請 ) qǐng
请 [ qǐng ]
- 求:~求。~示。~假(jiǎ )。~命。~战。~教(jiào )。~愿。~君入瓮。~缨(喻请战杀敌)。
-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进。~坐。~安。~便。
- 延聘、邀、约人来:~客。~柬。邀~。
- 谒见、会见:“造~诸公,不避寒暑”。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 色彩:~料。五~六色。
- 姓。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名-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 參見「月氏 」條。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兀兀 wū wū
(1).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渭 滨。” 明 朱权 《荆钗记·参相》:“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沈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漢語大詞典》
(2).光秃貌。 宋 沈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漢語大詞典》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動-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 搭乘。如:「坐車」、「坐船」。
- 干犯。如:「坐法當死」。
-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书斋(書齋)shū zhāi
书房。 唐 王勃 《赠李十四》诗之四:“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宋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白日且犹自可,黄昏后是甚活?对冷落书斋,青荧灯火。” 茅盾 《尚未成功》一:“他呆呆地朝窗外望了一会儿,便慢慢走下楼去,一直走进了他的书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