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笛从王晋弄,笙是女娲编。

陈宓宋代〕《和李艮翁延平山泉韵

忆在延平郡,疑观夔府泉。
分为万家泽,来自九天边。
派别知何日,源深不计年。
千筒如此栉,叠节似联鞭。
劲健山难遏,纖微砭可穿。
驶于河并注,捷剧箭初传。
玉漏长点滴,鲛珠任碎圆。
雨时冲雁断,晴罢复鸡连。
融夜春冰泮,清甘晓露涓。
藤萝频助固,瓜瓞莫形绵。
溅地花长润,飞空日倍鲜。
用虽供甑爨,性本带云烟。
留暑疑无地,为霖绰有天。
沫飘飞絮擘,声动佩环联。
势类虹垂汉,人夸瀑挂川。
笛从王晋弄,笙是女娲编。
蛇青仍夭娇,虬白更蜿蜒。
解涤酆城气,攻参广教禅。
喧令卧转稳,静觉坐能圣。
松阁晨嚣寂,书窗夜听专。
流觞情倍适,沦茗味尤便。
未饮襟先洁,将吟笔娄湔。
一丝抽沼面,十仞激崖颠。
旱日闻偏误,秋霄思易悬。
旧守谩多事,题诗绝少缘。
无功糜国廪,蔑效在民廛。
有客多才思,心清契涧湲。
长篇极模写,累日慰餐眠。
岂直供三复,仍将写七弦。
唱妍酬匪丽,缄寄兴悠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女娲

笛 dí《國語辭典》

笛 [ dí ]

  1. 乐器名。竹制的横吹乐器。上有风口一,膜孔一,出音孔六,调音孔二,共十孔,分梆笛、曲笛、套笛等多种。通称为「笛子」。
  2. 喷气发声的发音器,其响声尖锐。如:「警笛」、「汽笛」。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1. 进:~级。~升。~谒(进见)。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4. 中国朝代名:西~。东~。
弄 nòng/lòng《國語辭典》

弄 [ ​nòng ]

語音
  1. 把玩、玩賞。《漢書·卷四二·周昌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唐·李白〈別山僧〉詩:「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敬涇溪。」
  2. 遊戲、耍弄。如:「逗弄」、「戲弄」、「愚弄」。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3. 做、從事、處理。如:「弄飯菜」、「弄乾淨」。《兒女英雄傳·第一四回》:「你莫管,照我的話弄去就是了。」
  4. 探察、追究。如:「弄明白」、「這件事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5. 取得。如:「他弄來一頂帽子。」《紅樓夢·第五九回》:「只是要你們齊心打夥兒弄幾個錢回家受用,若不隨我,我也不管了。」
  6. 搖動、攪動。如:「這消息把大家弄得人心惶惶。」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怕露驚宿鳥,風弄庭槐。」
  7. 姦騙、淫亂。如:「她被弄大了肚子。」《紅樓夢·第六七回》:「你二爺在外頭弄了人。」
  8. 表演、彈奏。如:「弄笛」、「弄簫」。唐·王涯〈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9. 妝飾、修飾。如:「搔首弄姿」。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詞:「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1. 樂曲。如:「江南弄」、「梅花三弄」。《文選·嵇康·琴賦》:「改韻易調,奇弄乃發。」

弄 [ ​lòng ]

讀音
  1. 小巷。如:「巷弄」。《南史·卷五·齊廢帝鬱林王本紀》:「出西弄,遇弒。」
笙 shēng《國語辭典》

笙 [ shēng ]

  1. 乐器名。一种簧管乐器。用十三至十七根装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底座上制成。演奏时以口接于吹管,分别以指按簧管,吹之发声。
  2. 古代东方之乐。《周礼·春官·眡瞭》:「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汉·郑玄·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清·孙诒让·正义:「东方之乐,与乐器之笙物异,而取义于生则同也。」
  3. 竹簟。汉·扬雄《方言·卷五》:「簟,宋、魏之间谓之笙。」《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盛于筒中。」李善注引刘逵曰:「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谓簟为笙。」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女娲(女媧)nǚ wā
(1).神话传说中的古帝名。参见“ 女媧氏 ”。
(2).相传为 夏禹 之妃, 涂山氏 之女。《史记·夏本纪》“予娶 涂山 ” 司马贞 索隐:“《系本》曰‘ 涂山氏 女名 女媧 ’,是 禹 娶 涂山氏 号 女媧 也。”亦称“ 女娇 ”、“ 女趫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禹 因娶 涂山 ,谓之 女娇 。”《汉书·古今人表》:“ 女趫 , 禹 妃, 涂山氏 女,生 启 。”
(3). 太行山 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山》:“《十道山川考》, 太行山 为天下之脊,一名 王母 ,一名 女媧 。”  ——《漢語大詞典》
编 ( 編 ) biān
编 [ biān ]
  1.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结。~织。~扎。
  2.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排。~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次。~年。~订。~配。~码。
  3.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写。~译。~审。~修。~纂。~印。
  4. 创作:~剧。~导。
  5. 捏造:~瞎话。
  6.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续~。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