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惠周南海交麾节,疏上中台襆被扆。

陈宓宋代〕《挽高兵部

蚤得师儒赏识深,明时硕辅尽知音。
惠周南海交麾节,疏上中台襆被扆。
七帙正宜游桂圃,五言何遽些梅林。
邻乡父老同垂泪,两县甘棠蔽芾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海麾节中台襆被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1.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2.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1.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2.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1.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南海 nán hǎi
(1).泛指南方的海。《书·禹贡》:“导 黑水 至于 三危 ,入于南海。” 孔 传:“ 黑水 自北而南,经 三危 ,过 梁州 入南海。”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有 区 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2).古代指极南地区。《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礼记·祭义》:“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 中国 得而财之。”
(3).泛指东南亚地区,犹言南洋。
(4).指 东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 会稽 ,祭 大禹 ,望于 南海 ,而立石刻颂 秦 德。”
(5).特指 南海观音 所在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汝志良嘉,但须要到南海去。” 吕湛恩 注:“ 观音大士 示现在 浙江 定海县 东 落伽山 ( 落伽山 孤峙海中)。故称 南海观音 。”
(6).指 南中国海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周恩来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出国去,走 东海 、 南海 、 红海 、 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 田汉 《梅兰芳纪事》诗之十七:“名山每看添生面, 南海 秋深访 厦门 。”  ——《漢語大詞典》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1.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2.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3.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4.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6.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7.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1.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2.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3.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4.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5.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1.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2.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麾节(麾節)huī jié
(1).指挥旗和符节。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丹旗云蔚,麾节翕赫。” 唐 李华 《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瞻我麾节,以为进退。”
(2).借指将帅、节度使。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天子未命,敢有言吾麾节者死。”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马光祖》:“吏事强敏,风力甚著,前后麾节,皆有可观。”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中台(中臺)zhōng tái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漢語大詞典》
襆被(幞被)pú bèi
(1).用包袱裹束衣被,意为整理行装。《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 舒 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 文昌 事 吴 越 。”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卿若愿往,我先观其家可居,即襆被而往,作一月盘桓何如?” 童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事势至此,殆非即日襆被出馆不可。”
(2).铺盖卷,行李。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一:“至 祥曦殿 ,则禁卫皆已擐甲;乘舆服御,皆已陈列,六宫襆被,皆将升车矣。” 明 张煌言 《北征录》:“导者见村中之遮余,必谓事露,计不返顾,并余襆被亦负之而趋。”
(3).专指被子。 清 曹寅 《凄凉犯·塞柝》词:“寄语可怜子,贫家也有蒙头襆被。”
幞被:用袱子包扎衣被,意为整理行装。 唐 罗隐 《投寄韦右丞》:“幞被从谁起,持纲自此新。” 宋 苏轼 《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东来寄食似孤云,幞被真成一宿贫。”参见“ 襆被 ”。  ——《漢語大詞典》
扆 yǐ《國語辭典》

扆 [ yǐ ]

  1. 古代指窗和门之间的地方。《说文解字·户部》:「扆,户牖之闲谓之扆。」
  2. 门窗间的屏风。汉·王充《论衡·书虚》:「负扆南面乡坐,扆在后也。」《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方飨群臣,中会而起,触扆坠地。」
  3. 姓。如明代有扆昭。
  1. 隐藏。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上·释诂》:「扆,藏也。」
  2. 依、倚靠。《大戴礼记·五帝德》:「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