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感棘风知痛苦,歌翻薤露亦酸辛。

陈元晋宋代〕《信国鲁夫人挽诗二首

曾是王珪坐上人,孰知孟母德无邻。
长怀就养板舆日,一笑能回县春天。
诗感棘风知痛苦,歌翻薤露亦酸辛。
送车千两瑶塘路,奔走无从愧负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痛苦薤露酸辛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棘 jí《國語辭典》

棘 [ jí ]

  1. 植物名。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干高三公尺余。变种形态与枣相似,唯枝具刺。果实较少,呈长圆形或近于圆形,暗红色,味酸,核先端钝,核仁可入药。也称为「酸枣」。
  2. 武器名。长柄,顶端有直刃,两旁各具横刀,可直刺或横击的兵器。《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晋·杜预·注:「棘,戟也。」通「戟」。
  3.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棘子成。
  1. 刺。参见「棘手 」条。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痛苦 tòng kǔ
    (1).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汉 王充 《论衡·变动》:“ 李斯 、 赵高 谗杀太子 扶苏 ,并及 蒙恬 、 蒙毅 ,其时皆吐痛苦之言。”《隋书·儒林传·王孝籍》:“痛苦难以安,贫穷易为蹙。” 魏巍 《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懂得了生活就是斗争,就不会因一点点小的挫折而痛苦。”
    (2).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 巴金 《家》三:“‘你也有痛苦?你有什么痛苦?’ 觉民 惊讶地问。” 老舍 《全家福》第二幕:“据我看,他们都不光为顾全封建性的那点体面,而是有实在说不出口的痛苦!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解除了痛苦。”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隐隐的幸福和欢乐,使 道静 暂时忘掉了一切危难和痛苦,沉醉在一种神妙的想象中。”
    (3).疼痛苦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那 新丁 最恶,差使小不遂意,整百皮鞭,鞭得背部青肿,如此已非一次。 仲翔 熬不得痛苦,捉个空,又想逃走。”《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只见黑风滚滚,飞戈攒簇其身,痛苦非常,血流满地。” 清 刘大櫆 《方氏庶母传》:“及大夫病且革……﹝ 林氏 ﹞因割肉和药以进。盖 林氏 固知大夫疾不起,而心冀其生,不自知其痛苦也。”
    (4).指使疼痛苦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忍痛苦之药石者,所以除伐命之疾。”
    (5).犹沉痛,深刻。 毛泽东 《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只有斗争,不要团结,是‘左’倾错误;只有团结,不要斗争,是右倾错误。这两种错误我们党都犯过,经验很痛苦。”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1.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3. 越过。如:「翻山越岭」。
    4.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5.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6.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1.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薤露 xiè lù
    (1).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 田横 门人, 横 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 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宋 叶适 《张提举挽词》诗:“长年惯唱渔家曲,难听兹晨《薤露》声。”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逆闻丧》:“歌《薤露》把泉臺卜葬。” 柳亚子 《题云间张瑞芝女士传》诗:“ 九峰 三泖 魂归未?怕听人间《薤露》歌。”
    (2).薤叶上的露水。 唐 裴铏 《传奇·封陟》:“逝波难驻,西日易頽,花木不停,薤露非久。”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酸风夜鸣,薤露竞落,其窃告人生之脆者歟。”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酸辛 suān xīn
    (1).酸味和辣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2).辛酸,悲苦。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四:“对酒不能言,悽愴怀酸辛。”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微生霑忌刻,万事益酸辛。”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 北京 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