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态度全然逼然蕙,馨香的不让春兰。

邓深宋代〕《赋芷

缥裁衣袂紫中单,触眼亭亭露未乾。
态度全然逼然蕙,馨香的不让春兰。
数枝潇洒北窗昼,一室清幽六月寒。
了不知名疑是芷,赋前诗后两存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态度全然馨香春兰

态度(態度)tài dù
(1).人的举止神情。《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 鄜州 田氏 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王统照 《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
全然 quán rán
(1).完全,都。《庄子·应帝王》:“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玄宗 勅宣翰林学士,拆开番书,全然不识一字。” 鲁迅 《野草·风筝》:“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2).完备,完美。 唐 元稹 《叙事寄乐天书》:“僕天与不厚,既乏全然之德,命与不遇,未遭可为之事,性与不惠,復无垂范之言。”  ——《漢語大詞典》
逼 bī《國語辭典》

逼 [ bī ]

  1. 威胁、强迫。如:「逼债」、「催逼」、「咄咄逼人」、「逼上梁山」。《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序》:「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2. 接近、迫近。如:「逼视」。宋·苏洵〈心术论〉:「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栖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 狭窄。《文选·曹植·七启》:「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1. 非常。如:「逼真」、「逼肖」。

逼 [ ​bì ]

  1. (一)​之又音。
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1.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1.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1.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1.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3.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1.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2.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3.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1.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1. 姓。如汉代有然温。
蕙 huì《國語辭典》

蕙 [ huì ]

  1. 一种香草。古人将其佩带在身上以避疫疠。《文选·张衡·南都赋》:「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晻暧蓊蔚,含芬吐芳。」也称为「佩兰」。
  2. 参见「蕙兰 」条。
  1. 喻高雅、高洁。如:「蕙质兰心」。《文选·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馨香 xīn xiāng
(1).散播很远的香气。《国语·周语上》:“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韦昭 注:“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少顷,拿了七钟细茶来,馨香可掬,每人面前一盏。” 陈毅 《冬夜杂咏·幽兰》:“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2).芳香馥郁貌。 汉 宋子侯 《董娇娆》诗:“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唐 元稹 《郑氏封才人制》:“桃姿焜燿,兰行馨香?” 明 陈子龙 《长歌行》之二:“仙人餐沆瀣,肌体何馨香?” 冰心 《南归》:“对于这些无情的自然,如阳光,如花卉,在她的病的静息中,也加倍的温煦馨香。”
(3).指用作祭品的黍稷。《左传·僖公五年》:“若 晋 取 虞 ,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唐 包佶 《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德盛昭临,迎拜巽方。爰候发生,式荐馨香。”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调太羹而注黄流兮,荐馨香而攸宜。”亦泛指供奉神佛的香火。绍剧《龙虎斗》第十场:“生为英雄死为神,千秋万岁受馨香。”
(4).谓祷祝时心诚意切。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宰秋雩刺史责其非时辞云旱甚若不雩恐为灾判》:“馨香以感,夕旦望於月离。” 清 谭嗣同 《致邹岳生书》之一:“依依天末,住去两点,惟有馨香祷之而已。”参见“ 馨香祷祝 ”。
(5).比喻风雅。《镜花缘》第七四回:“教我各处找不着,原来却在围棋一处。看这光景,大约也是要借点馨香之意。”
(6).比喻可流传后代的好名声。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男儿抱热血,君子不偷生,光彩留今史,馨香貽后人。”  ——《漢語大詞典》
的 dí/dì/de《國語辭典》

的 [ dì ]

  1. 箭靶的中心。如:「目的」、「标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汉·王充《论衡·超奇》:「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

的 [ de ]

  1. 结构助词:➊ ​ 置于形容词后。如:「美丽的风景」、「聪明的小孩」。➋ ​ 置于名词或代名词后,表示所属、所有的关系。如:「我的书」、「太阳的光」。➌ ​置于修饰片语或子句后。如:「他寄来的信,我昨天收到。」、「那卖花的人没零钱找。」➍ ​ 置于副词后。同「地 」。如:「慢慢的走」、「高高的飞」。
  2. 句尾助词:置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的语气。如:「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你不是这样讲的!」

的 [ dí ]

  1. 确、真、实在。如:「的确」。宋·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词:「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又不比秦楼夜䜩金钗客,这的担著利害。」
  1. 确实的、可靠的。如:「的保」、「的款」。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让 ( 讓 ) ràng
让 [ ràng ]
  1.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
  2. 请:~茶。
  3. 许,使:不~他来。
  4. 任凭:~他闹去。
  5. 被:~雨淋了。
  6.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
  7. 闪避:~开。当仁不~。
  8.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9. 古同“”,侵夺。
春兰(春蘭)chūn lán
植物名。兰科,多年生草本,叶丛生。春季开花者称春兰。 晋 潘岳 《杨仲武诔》:“春兰擢茎,方茂其华。” 北齐 刘昼 《新论·殊好》:“春兰秋蕙,亦众鼻之所芳也。” 唐 周墀 《贺王仆射放榜》诗:“虽欣月桂居先折,更羡春兰最后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