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郁郁相交堪掬翠,昂昂自得若闻声。

邓深宋代〕《画壁

松柏双双夹竹青,来游仙客称闲情。
一时幻出谁能尔,四者依然太瘦生。
郁郁相交堪掬翠,昂昂自得若闻声。
如何艳冶容繁杏,殆恐人嫌境过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郁郁相交昂昂自得闻声

郁郁 yù yù
(1).浓烈貌,旺盛貌。 宋 毛滂 《蓦山溪·杨花》词:“叶依依,烟欝欝,依旧如张绪。”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曄丹华以欝欝,冒緑林而萋萋。”《封神演义》第六三回:“转日的,乃岭头松欝欝;生云的,乃崖下石磷磷。”
(2).忧闷貌。 宋 苏洵 《答陈公美》诗:“欝欝自不乐,谁为子悲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欝欝不乐。”  ——《漢語大詞典》
相交 xiāng jiāo
(1).相交往;结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庐江王 边 越 ,数使使相交,故徙为 衡山王 ,王 江 北。”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缘法》:“有缘法那在容和貌?有缘法那在前后相交?” 王西彦 《病人》:“我们相交虽说不久,不过总是朋友。”
(2).相接,交战。《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李牧 上阵,二马相交,惹起四野征云,振起满天杀气。”《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分军三队, 关 张 二人各将一队。头至两军相交。”
(3).相好;好友。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是非》:“你缘何不与我争口气,相交还是我,过后悔时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天下多是势利之交,没有黄金成不得相交。”
(4).交叉。如:两直线相交。  ——《漢語大詞典》
堪 kān《國語辭典》

堪 [ kān ]

  1. 勝任、承受。如:「難堪」、「足堪重任」、「不堪一擊」、「情何以堪」。《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 可以、能夠。如:「堪稱大將」、「不堪設想」。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掬 jū《國語辭典》

掬 [ jú ]

  1. 用两手捧取。如:「掬泉」、「掬水而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三·贝编》:「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
  2. 情态显露于外,似可用手抓取。如:「笑容可掬」、「真情可掬」。
  3. 噘、翘起。《西游记·第五四回》:「八戒采著马,掬著嘴,摆著耳朵。」
翠 cuì《國語辭典》

翠 [ cuì ]

  1. 翠鸟的简称。《文选·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
  2. 绿色的玉。参见「[[翡翠]]」条。如:「珠翠」。《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
  3.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深青色颜料。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4. 比喻美女、妓女。如:「倚翠偎红」、「翠绕珠围」。
  5. 姓。如汉代有翠鸳鸯。
  1. 用翠羽装饰的。如:「翠衾」、「翠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
  2. 青绿色的。如:「翠柏」、「翠楼」、「草木苍翠」。
昂昂 áng áng
(1).出群;高洁。《楚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 王逸 注:“昂昂,志行高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昂昂 子敬 ,拔迹草莱。” 张铣 注:“昂昂,出羣貌。” 宋 梅尧臣 《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诗:“其人虽憔悴,其志独昂昂。”
(2).器宇轩昂貌。《隋书·音乐志下》:“顒顒卿士,昂昂侯甸。” 唐 韦应物 《上东门会送李幼举南游徐方》诗:“令姿何昂昂,良马远游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当下传言速请入,来了昂昂二少年。大家席地团团坐,送茶一杯是清泉。”
(3).耿介貌。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惟玉石之明分,亦薰蕕之自别。是以謇謇心兢,昂昂面折。”
(4).骄傲自负貌。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卷下:“子知之乎?昂昂然擅威福,恣暴乱,毒流於人之骨髓,而祸延於人之宗族者,此形虽未化而心已虎矣。” 明 沈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身据蒺藜中,兀自昂昂强横也。”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旁人一礼还一礼,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丢了一个揖?”
(5).高仰貌。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奉懿旨撰》诗之十六:“四月夏气清,蚕大已属眠。高首何昂昂,蛾眉復娟娟。”  ——《漢語大詞典》
自得 zì dé
(1).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駟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 尧 舜 之君世, 许由 之巖栖, 子房 之佐 汉 , 接舆 之行歌,其揆一也。”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一:“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2).自己有心得体会。《礼记·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闻声(聞聲)wén shēng
(1).听到声音。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 《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2).听到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声名。《南史·任昉传》:“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绅闻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