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俾之领枢柄,边疆当不兵。

度正宋代〕《寿章漕

苍苍闽山高,悠悠闽水清。
厥初萃瑰琦,而世生豪英。
恭惟皇庆历,当天开文明。
风云千载会,罗列皆名卿。
当时郇国公,致身为阿衡。
勋德著庙社,云仍烂瑶琼。
迨兹中兴来,接武扶炎精。
先烈益以震,煌煌照天京。
蓝田得佳种,历世勤锄耕。
荏苒岁月久,斗杓符南撑。
得此希代宝,异奏如{音巠}韺。
堂堂粹德容,度量何恢宏。
俾之典风宪,官邪当震惊。
俾之职献纳,国论当丕平。
俾之领枢柄,边疆当不兵。
俾之坐庙堂,帝业当盈成。
翻怀千里绶,尺泽扬修名。
皇慈有远听,褒章畀一旌。
驱车振末俗,雅意先文盟。
贱子偶在泮,锡朋赋莪菁。
佳节庆亲逢,黄流酌金觥。
愿公接皋夔,愿公齐乔彭。
百年起世德,一旦收家声。
从容趋玉陛,怀哉一儒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枢柄边疆

俾 bǐ《國語辭典》

俾 [ bì ]

  1. 使。如:「俾能自立」。《左传·成公十三年》:「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2. 服从。《书经·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文选·汉武帝·贤良诏》:「日月所烛,罔不率俾。」

俾 [ ​bēi ]

  1. (一)​之又音。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领 ( 領 ) lǐng
领 [ lǐng ]
  1. 颈,脖子:引~而望。
  2. 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衣~。~口。~结。~带。~章。
  3. 事物的纲要:~袖。要~。提纲挈~。
  4. 带,引,率(shuài):带~。率(shuài)~。~头。~衔。
  5. 治理的,管辖的:~海。~空。~土。~域。占~。
  6. 接受,取得:~奖。~命。~款。~教(jiào )。招~。
  7. 了解,明白:~悟。~略。心~神会。
  8. 量词,用于衣服、席、箔等:一~席。
  9. 同“岭”,山岭。
枢柄(樞柄)shū bǐng
(1).中枢的权柄。指军政大权。《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绍兴 中, 韩郡王 既解枢柄,逍遥家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及 于公 死, 梁瑶峯 秉枢柄,某又令其妻拜 梁 为义父,馈以珊瑚朝珠。”
(2).谓中心要领。 清 魏源 《庸易通义》:“至‘博学之’以下,乃一篇之归宿,下学之枢柄, 王肃 本反无之。”  ——《漢語大詞典》
边疆(邊疆)biān jiāng
亦作“ 边壃 ”。亦作“邉疆”。
(1).靠近国界的领土。《左传·昭公十四年》:“好於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从 孝文皇帝 亡来,免得塞庭无事, 汉 家将作,你的的专知抄畧边壃,今日捉降,若生是?” 唐 杜甫 《夏夜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明 何景明 《漠将篇》:“飞符插羽募精强,连营列阵扫邉疆。” 丁玲 《杜晚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2).边际。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兵 bīng《國語辭典》

兵 [ bīng ]

  1. 武器。如:「秣马厉兵」、「短兵相接」。《说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汉·郑玄·注:「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战士、军队。如:「调兵遣将」、「按兵不动」、「精兵政策」。《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文选·江淹·杂体诗·卢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3. 军事、战争,或有关于军事、战争的事情。如:「纸上谈兵」、「谈笑用兵」。《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文选·钟会·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新野。」
  4. 专指军队中最基层的成员。如:「炮兵」、「骑兵」、「步兵」、「号兵」、「传 令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