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扫嗔,二扫贪。

方回元代〕《赠痴庵柴头陀

萧梁宗补阙,弃官为头陀。一篇息心铭,至今犹永歌。

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草椽布衲,一筇一蓑。

台城一旦甑堕地,公卿麋烂偾干戈。当时独有宗无名,翛然野鹤山之阿。

今代柴痴庵,独把竹帚柄。待扫众生尘,同作大圆镜。

不肉不饥,不绵不冷。太室为衾,大块为枕。一饭不再餐,一茶不再饮。

脱袍掷笏作百姓,十年悟道保真性。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室中传祖印。

无求于世长精神,自净其心延寿命。野狐禅子落邪蹊,唯我痴庵独也正。

向来解后逢痴庵,赠我竹为帚者三。一扫嗔,二扫贪。

惟有一病扫不得,两痴相值同酸咸。虽然我更有一帚,建立天地同不朽。

扫愁扫闹扫是非,其帚何名名曰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扫

一扫(一扫)
宋 苏轼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五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 其四 疾雷破屋雨翻河,一扫清风未觉多。
宋 苏轼 赠朱逊之,并引 愿君为霜风,一扫紫与赪。
宋 陆游 冬夜读书 多闻竟何用,绮语期一扫。
元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 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元 张养浩 寄李道复平章 沧海两扶新日月,青天一扫旧烟云。  ——《骈字类编》
嗔 chēn《國語辭典》

嗔 [ chēn ]

  1. 生气、发怒。如:「嗔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
  2. 责怪、埋怨。唐·李贺〈野歌〉:「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红楼梦· 第三二回》:「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
二 èr《國語辭典》

二 [ èr ]

  1. 介于一和三之间的自然数。如:「一、二、三……。」大写作「贰」,阿拉伯数字作「2」。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褭褭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
  2. 不专一的、两样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废之。」《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卫大经传》:「卓然高行,口无二言。」
  1. 改变。《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 并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扫 ( 掃 ) sǎo/sào
扫 [ sǎo ]
  1.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地。
  2. 清除,消灭:~雷。~盲。~荡。一~而空。
  3. 全,尽,尽其所有:~数(shù)。
  4. 低落,丧失:~兴(xìng )。
  5. 描画:~描。~眉。
  6. 迅速横掠而过:~射。~视。
  7. 结束,了结:~尾。
  8. 祭奠:~墓。祭~。
扫 [ sào ]
  1. 〔~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贪 ( 貪 ) tān
贪 [ tān ]
     ◎ 求多,不知足:~玩。~杯(过分好喝酒)。~婪。~污(利用职权非法地取得财物)。~恋(十分留恋)。~心。~图。~财。~求。~权。~欲。~得无厌。~赃枉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