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此驿既已废,十步九榛莽。

方回元代〕《鄱阳分水岭

转山五七里,涉磵十百所。
碎石铁蒺藜,锐石木龃龉。
岂但行人难,亦复念我马。
水涸尚自可,况乃值过雨。
正月春气动,江南异北土。
崖溜一已滴,奔湍怒如鼓。
缅怀十载前,荆蜀及湓渚。
大阃走铃檄,杂遝混民旅。
此驿既已废,十步九榛莽。
军行不赍粮,所至赖钞掳。
中产得几家,迁避入深坞。
穷户无一物,草棘障环堵,
前冈二客来,望我百步许。
意其为武夫,疾走蔽险阻。
人情既可见,避兵如避虎。
矧肯治私道,筑削费杵斧。
丛篁鸣野鸟,黯黯天欲雨。
老矣为此游,作诗记良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驿既已十步榛莽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驿 ( 驛 ) yì
驿 [ yì ]
  1. 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丞(掌管驿站的官员)。~吏。
  2. 现为地名用字:龙泉~(在中国四川省)。
  3. 古同“”,络绎。
既已 jì yǐ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漢語大詞典》
废 ( 廢 ) fèi
废 [ fèi ]
  1. 停止,不再使用:~弛(应该施行而不施行)。~除。~黜(罢免,革除)。~帝(被废黜的皇帝)。~弃。~止。~置。因噎~食。
  2. 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话。~品。~墟(受到破坏之后变成荒芜的地方)。
  3. 没有用的东西:修旧利~。利用“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4. 荒芜,衰败:田园荒~。几经兴~。
  5. 重伤或杀死某人:~了他。
十步(十步)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 其八 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唐 孟浩然 重酬李少府见赠 五行将禁火,十步任寻春。
唐 杜甫 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
唐 元稹 别李十一五绝 其三 鸟笼猿槛君应会,十步向前非我州。
唐 杨凝 和直禁省 此时颜范贵,十步旧连行。
宋 苏轼 凤翔八观,并叙 其七 李氏园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
金 李俊民 陆浑佛髻山 十步都无一步平,往来人似画图行。  ——《骈字类编》
九 jiǔ《國語辭典》

九 [ jiǔ ]

  1. 介于八与十之间的自然数。如:「七、八、九、十……。」大写作「玖」。阿拉伯数字作 「9」。
  2. 姓。如唐代有九嘉。
  1. 形容极多。如:「九霄云外」、「九泉之下」、「九牛一毛」。
  1. 表示多数、多次。如:「九死一生」。《淮南子·修务》:「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
榛莽 zhēn mǎng
(1).杂乱丛生的草木。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坟祠託荒郊,萧条并榛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去馆稍远,荒凉闃寂,榛莽翳然。” 鲁迅 《二心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2).泛指荒原。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兵燹以来,名胜之地,化为榛莽。”
(3).喻艰危,荒乱。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阎敬立》:“今天下榛莽,非独此馆,宫闕尚生荆棘矣。”《新唐书·李泌传赞》:“观 肃宗 披榛莽,立朝廷,单言暂谋有所寤合,皆付以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