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行善丛谤议,施德招冤讎。

方回元代〕《七十五翁吟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忆昔年十五,七月辛丑秋。
郡治及祖居,一夜灰郁攸。
倏忽六十载,将无坠箕裘。
侥幸登一第,患难何其稠。
滨死者累矣,尚存镜中头。
行善丛谤议,施德招冤讎。
久已致其仕,此生行且休。
半饱半饥间,陈粟虀一瓯。
鼎食拼鼎烹,吾非斯人俦。
万事不如意,自取何怨尤。
折腰复仰面,舐痔而封侯。
何如醉茅柴,霞外鼾鼻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行善谤议施德

行善 xíng shàn
做善事。《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  ——《漢語大詞典》
丛 ( 叢 ) cóng
丛 [ cóng ]
  1.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2.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
  3. 姓。
谤议(謗議)bàng yì
非议。《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  ——《漢語大詞典》
施德 shī dé
给予恩惠。《国语·周语中》:“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於天下者也。” 韦昭 注:“施德,谓因时警戒,谨盖藏,成筑功也。”《鬼谷子·中经》:“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  ——《漢語大詞典》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1.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
  3. 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
  4. 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
  5. 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
  6. 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
  8. 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2. 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
  3. 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
  4. 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1.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1.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冤 yuān《國語辭典》

冤 [ yuān ]

  1. 受到委屈的。如:「冤情」、「冤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嗟乎,冤哉亨也!」
  2. 仇恨的、怨恨的。如:「冤家」。唐·李频〈哭贾岛〉诗:「恨声流蜀魄,冤气入湘云。」
  3. 受骗、不划算。如:「花真钱,买假货,太冤了。」
  1. 仇恨、怨恨。如:「结冤」、「冤冤相报」。唐·韩愈〈谢自然〉诗:「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
  2. 委屈。如:「申冤」、「诉冤」。
讎 chóu《國語辭典》

讎 [ chóu ]

  1. 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 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3. 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 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5. 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
  6. 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1. 仇怨。如:「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通「仇」。
  2. 姓。如漢代有讎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