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螺羹兼蚬肉,稗粥和秔粞。

方回元代〕《渔家

全家居小艇,面色总成黧。
何可偏多子,平生仅一妻。
螺羹兼蚬肉,稗粥和秔粞。
细省庄周语,逍遥理未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螺 luó《國語辭典》

螺 [ luó ]

  1. 腹足类软体动物的通称。藏身于锥形、纺锤形或扁椭圆形的硬壳中,壳上有回旋纹路。如:「田螺」、「海螺」。
  2. 螺形的指纹。宋·苏轼〈怪石供〉:「其文如人指上螺。」
  3. 螺制的器物。《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海南诸国传》:「吹螺击鼓。」北周·庾信〈园庭诗〉:「香螺酌美酒,枯蚌藉兰殽。」
羹 gēng《國語辭典》

羹 [ gēng ]

  1. 用肉、菜等芶芡煮成的浓汤。《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1. 一种烹饪方法。材料加水或高汤煮滚,用芡粉勾芡成薄糊状。

羹 [ láng ]

  1. 不羹:地名。春秋时地,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襄阳县东南。《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晋·杜预·注:「襄阳县东南有不羹城,定陵西北有不羹亭。」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1.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2.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3.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4.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1.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蚬 ( 蜆 ) xiǎn
蚬 [ xiǎn ]
     ◎ 软体动物,介壳形状像心脏,表面暗褐色,有轮状纹,内面色紫,栖淡水软泥中。肉可食,壳可入药。亦称“扁螺”。
肉 ròu《國語辭典》

肉 [ ròu ]

  1. 動物體中包住骨骼的柔韌物質。如:「肌肉」、「雞肉」、「豬肉」、「牛肉」。
  2. 身體。與「精神」相對。如:「靈肉一致」、「肉體」。
  3. 蔬果除去皮核的部分。如:「果肉」。《文選·蔡邕·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舅偃哀其嬴劣,嚼棗肉以哺之,未見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志一》:「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柔軟不脆。如:「這西瓜瓤兒太肉。」
  1. 行動遲緩。如:「肉得慌」、「做事真肉」。

肉 [ ​rù ]

  1. (一)​之又音。
稗 bài《國語辭典》

稗 [ bài ]

  1. 植物名。田间杂草,外形如水稻,常与水稻长在一起,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1. 卑贱、微小。如:「稗说」、「稗官野史」。
粥 zhōu/yù《國語辭典》

粥 [ ​zhōu ]

语音
  1. 稀饭。如:「小米粥」、「广东粥」、「牛肉粥」。

粥 [ yù ]

  1. 卖。《礼记·曲礼下》:「君子虽贫,不粥祭器。」《孔子家语·卷七·刑政》:「果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同「鬻 」。
  2. 养。《周礼·秋官·修闾氏》:「掌比国中宿互柝者,与其国粥。」汉·郑玄·注:「粥,养也。」
  3. 嫁出。《礼记·檀弓上》:「请粥庶弟之母。」汉·郑玄·注:「粥,谓嫁之也。」

粥 [ ​zhù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秔 jīng《國語辭典》
  1. 「粳 」的異體字。
粞 xī《國語辭典》

粞 [ xī ]

  1. 碎米。《玉篇·米部》:「粞,碎米。」宋·苏轼〈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宋·陆游〈老鸡〉诗:「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过余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