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山元勋辟杨墨,一时浮论主雍环。

方回元代〕《次韵赵朴翁赴衍圣公峄山书之招

邹鲁相望击柝间,亦颜谁许独晞颜。
同源泗水别溯水,接壤峄山连泰山。
万山元勋辟杨墨,一时浮论主雍环。
七篇事业君能讲,男子临岐泪肯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元勋杨墨一时浮论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1. 參見「万俟 」條。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元勋(元勳)yuán xūn
(1).首功;大功。《汉书·叙传下》:“ 太祖 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后汉书·郅恽传》:“ 桓公 取 管仲 於射鉤,故能立弘烈,就元勋。”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2).有极大功绩的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逮至 汉 初, 萧 曹 之儔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旧唐书·郭子仪传》:“帝以 子仪 、 光弼 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 鱼朝恩 为观军容宣慰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要寻访着了那位真命天子,做一个开国元勋。”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漢語大詞典》
辟 bì/pì《國語辭典》

辟 [ bì ]

  1.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1. 征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2. 驱除、屏除。如:「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3. 躲开、回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通「避」。

辟 [ pì ]

  1. 法度、刑法。如:「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2.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1. 开拓。《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通「辟」。
  2. 排除、驳斥。如:「辟除」、「辟谣」、「辟邪说」。通「辟」。
  3. 比喻。《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4. 捶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5.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1. 乖僻、偏邪。《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僻」。
杨墨(楊墨)yáng mò
(1). 战国 时 杨朱 与 墨翟 的并称。《庄子·胠箧》:“削 曾 史 之行,钳 杨 墨 之口。” 成玄英 疏:“ 杨朱 、 墨翟 秉性宏辩。”《孟子·滕文公下》:“ 杨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 唐 韩愈 《上宰相书》:“ 杨 、 墨 、 释 、 老 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2).指 杨 墨 的学说。 杨朱 主张为我, 墨翟 主张兼爱,是 战国 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孟子·滕文公下》:“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 杨 墨 ,放淫辞,邪説者不得作。”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古者 杨 墨 塞路, 孟子 辞而闢之,廓如也。” 宋 陈亮 《与应仲实书》:“近世 张给事 学佛有见……其为人心之害,何止於 战国 之 杨 墨 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 昌黎 以道自任,因 孟子 距 杨 墨 ,故终身亦闢佛 老 。”
(3).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 唐 李白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诗:“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交流无时寂, 杨 墨 日成科。” 王琦 注:“《通典》: 开元 二十九年,始於京师置 崇玄馆 ,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国子监同。”  ——《漢語大詞典》
一时(一時)yī shí
(1).一个季度。《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韦昭 注:“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淮南子·天文训》:“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魏书·刑罚志》:“ 崔纂 可免郎,都坐尚书,悉夺禄一时。”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臣闻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2).一个时期。《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3).一代;当代。《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祭肜 , 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 、 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4).一个时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5).暂时;一会儿。《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 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 ,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6).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 ,践乱 燕 ,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 ,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 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7).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8).突然;偶然。《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9).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 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10).犹一旦。《汉书·吴王濞传》:“ 吴 与 胶西 ,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漢語大詞典》
浮论(浮論)fú lùn
空虚不实的言论。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羣辈之躁聚势门,欲以浮论笼驾主司者。”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二》:“虚文相挻,浮论相倚。”  ——《漢語大詞典》
主 zhǔ《國語辭典》

主 [ zhǔ ]

  1. 宾客或奴仆的相对词。如:「宾主」、「主仆」。
  2. 帝王。如:「君主」。《礼记·曲礼下》:「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唐·杜甫〈入衡州〉诗:「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
  3. 领导者。如:「教主」、「一家之主」。《诗经·周颂·载殳》:「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汉·毛亨·传:「主,家长也。」
  4. 当事人。如:「苦主」、「失主」。
  5. 有物权或事权的人。如:「债主」、「地主」、「物归原主」。
  6. 牌位。如:「木主」、「神主」。《周礼·春官·司巫》:「祭祀则共匰主。」
  7. 教徒称呼其所信仰的神为「主」。
  8. 事物的根本。《易经·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9. 公主的简称。《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聊斋志异·卷九·云萝公主》:「驸马当是俗间高手,主仅能让六子。」
  1. 负责、主持。如:「主讲」、「主办」。
  2. 掌管、统治。《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唐·韩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3. 赞同。如:「主战」、「主和」。《国语·周语中》:「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4. 持守。《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文选·宋玉·招魂》:「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5. 预示。《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
  1. 主要的。如:「主将」、「主帅」。
  2. 自己的。如:「主观」、「主见」。
雍 yōng《國語辭典》

雍 [ yōng ]

  1. 和谐的、和睦的。如:「雍和」。《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1. 堵塞。《谷梁传·僖公九年》:「毋雍泉,毋讫籴。」《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赞曰》:「隔以山谷,雍以沙幕。」通「壅」。
  2. 拥有。《战国策·秦策五》:「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汉·高诱·注:「雍,有也。」通「拥」。
  1. 国名。周代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
  2. 姓。如明代有雍泰。
环 ( 環 ) huán
环 [ huán ]
  1. 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
  2. 圈形的东西:~形。连~。铁~。花~。耳~。
  3. 围绕:~视。~顾。~拜。~海。~球。~行(xíng )。日~食。
  4. 相互联系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险象~生。
  5. 量词,用于记录射击环靶的成绩:今天打了十~。
  6.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