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副-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 尽管。如:「但说无妨」。
-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 姓。如汉代有但钦。
有生 yǒu shēng
(1).有生机。《列子·黄帝》:“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
(2).有生命者。《列子·杨朱》:“有生之最灵者,人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 李周翰 注:“有生,谓生人也。” 宋 刘敞 《睡起》诗:“有生滞形役,万物安静便。”
(3).有生命。 唐 李公佐 仆《留诗》:“我有长生理,不厌有生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后世星数之説行,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莫不定於有生之初,故人一切委之天。”《天雨花》第一回:“是他有生之初,父精母血凝结成胎的一点先天根本。”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杀机之昉,与有生偕;平和之名,等於无有。”
(4).生活;生存。《南史·文学传·卞彬》:“余居贫,布衣十年不製,一袍之緼,有生所託,资其寒暑,无与易之。”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此后国家经费,取给於民,必期合於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
(5).生来。 明 刘基 《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 ——《漢語大詞典》
(2).有生命者。《列子·杨朱》:“有生之最灵者,人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 李周翰 注:“有生,谓生人也。” 宋 刘敞 《睡起》诗:“有生滞形役,万物安静便。”
(3).有生命。 唐 李公佐 仆《留诗》:“我有长生理,不厌有生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后世星数之説行,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莫不定於有生之初,故人一切委之天。”《天雨花》第一回:“是他有生之初,父精母血凝结成胎的一点先天根本。”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杀机之昉,与有生偕;平和之名,等於无有。”
(4).生活;生存。《南史·文学传·卞彬》:“余居贫,布衣十年不製,一袍之緼,有生所託,资其寒暑,无与易之。”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此后国家经费,取给於民,必期合於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
(5).生来。 明 刘基 《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幽明 yōu míng
(1).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易·繫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韩康伯 注:“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 宋 苏轼 《与钱济明》之三:“神药希代之宝,理贯幽明,未敢轻议。”
(2).指昼夜;阴阳。《礼记·祭义》:“祭日於坛,祭月於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郑玄 注:“幽明者,谓日照昼,月照夜。”《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难。” 张守节 正义:“幽,阴;明,阳也。” 鲁迅 《〈两地书〉序言》:“﹝我们﹞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与死;阴间与人间。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平生每相梦,不省两相知,况乃幽阴隔,梦魂徒尔为。”《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幽明路异,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非偶然也。”
(4).人与鬼神。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皇 唐 叶有六圣,再造八极,镜照万方,幽明咸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5).指善恶;贤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宋 曾巩 《蔡燡河南运判制》:“夫均通货食,使物有羡赢;审覈幽明,使人知劝畏。” ——《漢語大詞典》
(2).指昼夜;阴阳。《礼记·祭义》:“祭日於坛,祭月於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郑玄 注:“幽明者,谓日照昼,月照夜。”《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难。” 张守节 正义:“幽,阴;明,阳也。” 鲁迅 《〈两地书〉序言》:“﹝我们﹞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与死;阴间与人间。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平生每相梦,不省两相知,况乃幽阴隔,梦魂徒尔为。”《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幽明路异,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非偶然也。”
(4).人与鬼神。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皇 唐 叶有六圣,再造八极,镜照万方,幽明咸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5).指善恶;贤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宋 曾巩 《蔡燡河南运判制》:“夫均通货食,使物有羡赢;审覈幽明,使人知劝畏。” ——《漢語大詞典》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名-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 量詞:➊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 姓。如明代有本高。
-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动-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