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剥尽群阴长,四海八荒俱痛痒。
咨余暮齿依蒲柳,见君无门惭九九。
小臣久去孔鸾庭,太史曾供牛马走。
忽闻妖彗出不虞,天子惊惶下手书。
孤忠泣血悼危乱,有诏不应心何如。
一阳剥尽群阴长,四海八荒俱痛痒。
充庭溢序岂无人,借问何人真挺鲠。
老夫空忆陈王前,语戆惟惧人抄传。
擒贼擒王真古语,肯於鸡肋安尊拳。
相如虽乏三千牍,自谓一言能报国。
此腰揕斧尚不辞,更问世间閒祸福。
但愁蠖濩宸居深,司马门远终浮湛。
德音秩秩犹在耳,罪言杀士俄相寻。
权戚当朝底时凶,不见朱云攀槛折。
弗於要处箴膏肓,毛举万端何屑屑。
友鹤仙人当暮秋,诗来开卷风飕飕。
句法森严何所自,丈夫冠冕垂前旒。
淡交如君真耐久,何不来同一杯酒。
期君他日孟浩然,男儿事业无穷年。
小臣久去孔鸾庭,太史曾供牛马走。
忽闻妖彗出不虞,天子惊惶下手书。
孤忠泣血悼危乱,有诏不应心何如。
一阳剥尽群阴长,四海八荒俱痛痒。
充庭溢序岂无人,借问何人真挺鲠。
老夫空忆陈王前,语戆惟惧人抄传。
擒贼擒王真古语,肯於鸡肋安尊拳。
相如虽乏三千牍,自谓一言能报国。
此腰揕斧尚不辞,更问世间閒祸福。
但愁蠖濩宸居深,司马门远终浮湛。
德音秩秩犹在耳,罪言杀士俄相寻。
权戚当朝底时凶,不见朱云攀槛折。
弗於要处箴膏肓,毛举万端何屑屑。
友鹤仙人当暮秋,诗来开卷风飕飕。
句法森严何所自,丈夫冠冕垂前旒。
淡交如君真耐久,何不来同一杯酒。
期君他日孟浩然,男儿事业无穷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阳(一阳)
唐 孟浩然 登龙兴寺阁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金 赵秉文 冬至 天时人事不难量,消尽群阴又一阳。 ——《骈字类编》
金 赵秉文 冬至 天时人事不难量,消尽群阴又一阳。 ——《骈字类编》
剥 ( 剝 ) bāo/bō
剥 [ bāo ]
-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
- 义同“剥”(bāo),用于复合词:~夺。~削(xuē)。~落。~蚀。生吞活~。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群阴 qún yīn
(1).各种阴象。《吕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羣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羣阴化乎渊。” 宋 黄庭坚 《岁寒知松柏》诗:“羣阴彫品物,松柏尚桓桓。”
(2).众奸小。《宋史·乐志七》:“羣阴犹黷,一戎大定。” 梁启超 《祭海珠三烈士》:“当 粤 局煎急,军师首鼠,君当机一断而慑羣阴。” ——《漢語大詞典》
(2).众奸小。《宋史·乐志七》:“羣阴犹黷,一戎大定。” 梁启超 《祭海珠三烈士》:“当 粤 局煎急,军师首鼠,君当机一断而慑羣阴。”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八荒 bā huāng
八方荒远的地方。《关尹子·四符》:“知夫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驾八荒。”《汉书·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 颜师古 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唐 韩愈 《调张籍》诗:“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李大钊 《青春》:“ 秦 政 并吞八荒,统制四海,固一世之雄也。” ——《漢語大詞典》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动-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 (一)之又音。
痛痒(痛癢)tòng yǎng
亦作“ 痛痒 ”。
(1).痛觉和痒觉。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斯术之於斯民也,犹内关之疾也,非有痛痒烦苛於身,情志慧然,不觉疾之已深也。”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 宋 朱熹 《答徐居甫书》:“如人疾病,血气不运於四支,则手足顽麻不知痛痒。”《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不想那个的腿已经木的不知痛痒,只觉箭眼里如刀剜一般疼痛。”
(2).比喻利害关系。《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与 石 ( 谢石 )本无怨忌……与 浩 ( 殷浩 )年时邈絶,世不相及,无復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於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明 高攀龙 《初谒语二》:“人心能疑,便是能知痛痒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六:“ 中国 的长河平原,感受无限制的坦荡性;他视‘自然’为路人:偶然同道而行,即使互相借助,始终痛痒漠然。”
(3).喻指时弊。《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4).比喻疾苦。 宋 杨万里 《庸言》四:“觉万民之痛痒者,爱及乎万民,故 文王 视民如伤。”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语云: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今富贵人不知贫贱痛痒,亦是一过。”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5).比喻紧要的事。 清 张穆 《与陈颂南书》:“ 穆 蒙不弃,不四五日輒一过。乃不闻以新知相貺,所谈者皆泛泛不关痛痒之言,何以自了,深为先生惧之。” 茅盾 《无题》三:“丈夫呢,算来算去他的旧相识不是教书匠便是公务人员……即使请他们发表意见还不是几句不着痛痒的随口敷衍,反倒辱没了他的作品。” 曹禺 《雷雨》第一幕:“现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
(1).痛觉和痒觉。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斯术之於斯民也,犹内关之疾也,非有痛痒烦苛於身,情志慧然,不觉疾之已深也。”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 宋 朱熹 《答徐居甫书》:“如人疾病,血气不运於四支,则手足顽麻不知痛痒。”《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不想那个的腿已经木的不知痛痒,只觉箭眼里如刀剜一般疼痛。”
(2).比喻利害关系。《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与 石 ( 谢石 )本无怨忌……与 浩 ( 殷浩 )年时邈絶,世不相及,无復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於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明 高攀龙 《初谒语二》:“人心能疑,便是能知痛痒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六:“ 中国 的长河平原,感受无限制的坦荡性;他视‘自然’为路人:偶然同道而行,即使互相借助,始终痛痒漠然。”
(3).喻指时弊。《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4).比喻疾苦。 宋 杨万里 《庸言》四:“觉万民之痛痒者,爱及乎万民,故 文王 视民如伤。”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语云: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今富贵人不知贫贱痛痒,亦是一过。”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5).比喻紧要的事。 清 张穆 《与陈颂南书》:“ 穆 蒙不弃,不四五日輒一过。乃不闻以新知相貺,所谈者皆泛泛不关痛痒之言,何以自了,深为先生惧之。” 茅盾 《无题》三:“丈夫呢,算来算去他的旧相识不是教书匠便是公务人员……即使请他们发表意见还不是几句不着痛痒的随口敷衍,反倒辱没了他的作品。” 曹禺 《雷雨》第一幕:“现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