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卢纶唐代〕《送黎燧尉阳翟

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列筵青草偃,骤马绿杨开。
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谁知望恩者,空逐路人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玉貌严训金声上才

玉貌 yù mào
(1).对人容颜的敬称。《战国策·赵策三》:“ 辛垣衍 曰:‘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 平原君 者。’”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像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 清 姚鼐 《遇刘朴夫》诗:“新诗别更奇,玉貌看犹昨。”
(2).谓貌美如玉。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紈质,玉貌絳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明 单本 《蕉帕记·幻形》:“昨见 东吴 龙驤 ,羡他玉貌冰姿,兼有仙风道骨。”
(3).指青春年少。 唐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诗:“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4).指美女。 战国 楚 宋玉 《笛赋》:“頳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釵独相向。” 明 范廷瓒 《玉钩斜》诗:“ 吴公 臺下坟,玉貌化为土。”《说岳全传》第七八回:“玉貌娉婷,嬾傍妆臺骋马游。”  ——《漢語大詞典》
承 chéng《國語辭典》

承 [ chéng ]

  1. 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 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 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 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1. 姓。如漢代有承宮。
严训(嚴訓)yán xùn
(1).严厉训导;严厉管教。《世说新语·德行》“ 谢公 夫人教儿”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太尉 刘子真 清洁有志操,行己以礼,而二子不才,并瀆货致罪。 子真 坐免官。客曰:‘子奚不训导之?’ 子真 曰:‘吾之行事,是其耳目所闻见,而不放效,岂严训所变?’”《隋书·皇甫绩传》:“尝与诸外兄博奕, 孝宽 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 绩 孤幼,特捨之。”
(2).指严厉的训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上鉴其诚,虽忤旨时加严训,不逾时恩礼如初。”
(3).父训;父命。 唐 孙逖 《赠太子詹事王公神道碑》:“公夙遭閔凶,不禀严训,圣善所育,孩提有成。” 唐 欧阳詹 《出门赋》:“严训诫予以勿久,指蒲柳以伤秋。”  ——《漢語大詞典》
金声(金聲)jīn shēng
(1).指钲声。《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汉书·李陵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颜师古 注:“金谓鉦也,一名鐲。”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指钟声。 唐 沈佺期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復传。” 宋 苏轼 《十二琴铭·天球》:“有蔚者桐,僵于下阳之庭。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清 金人瑞 《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金声齐雅颂,玉尺辨毫釐。”
(3).指金石声。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醉中篇什金声在,别后音书锦字空。” 明 何景明 《赠子言》诗:“腰佩白玉环,手掷金声赋。”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金声掷地,诵 左 赋而俗耳顿聪。”
(4).对人声音的美称。 明 沈仕 《桂枝香·咏镜题情》曲:“爱你秋波如练,金声娇软。”
(5).恭敬的声音。《逸周书·酆保》:“卑位柔色,金声以合之。” 朱右曾 校释:“金声,肃也。”
(6).比喻美好的声誉。 晋 刘琨 《劝进表》:“玉质幼彰,金声夙振。” 唐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诗:“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7).指声誉传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 贾 玉振於 唐 初。”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上才 shàng cái
      亦作“ 上材 ”。
      (1).上等的才能。《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 皇甫氏 文武上才,为 汉 忠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谬》:“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
      (2).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 唐 方干 《越中逢孙百篇》诗:“上才乘酒到 山阴 ,日日成篇字字金。” 元 范梈 《休日出郊》诗:“迁臣逐客皆前辈,幕长郎官尽上才。”
      (3).上等的材料。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若乃体同器制,质兼上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