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白居易唐代〕《池边即事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毡帐胡琴出塞兰塘弄潮

毡帐(氈帳)zhān zhàng
亦作“氊帐”。
(1).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昔在 江 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氊帐起自 北朝 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於堂室中置帐,以紫綾幔为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 《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氊帐里。”
(2).毡制帷幔。 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漢語大詞典》
胡琴 hú qín
(1).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 宋 元 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 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 尝弹小忽雷。”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宋 曾巩 《明妃曲》诗之二:“直欲论情通 汉 也,独能将恨寄胡琴。” 元 杨维桢 《张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为第二絃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2).今戏曲中所用的弦乐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从木轸到筒底张弦二根,以竹弓张马尾,放在两弦之间拉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叶圣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声音了,想是沿河乘凉的人拉的。”  ——《漢語大詞典》
出塞 chū sài
出边塞。《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 梁 , 梁 破则 周 危矣。” 唐 李白 《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閲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八年, 隋炀帝 出塞巡视去年所筑 长城 ,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 长城 。”  ——《漢語大詞典》
曲 qū/qǔ《國語辭典》

曲 [ qū ]

  1. 拐弯的地方。如:「山曲」、「河曲」。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
  2. 事理不直。如:「是非曲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3. 心中的隐情。如:「衷曲」、「心曲」、「互通款曲」。
  4. 偏僻的小地方。如:「乡曲」。唐·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是也。」
  5. 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6. 养蚕的器具。《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
  7. 姓。如汉代有曲证。
  1. 弯折。如:「曲膝」、「曲突徙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通「屈」。
  1. 不直的。如:「曲线」、「曲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
  2. 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1. 勉强的。如:「委曲求全」。《镜花缘·第四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2. 周全、尽心尽力。如:「曲尽孝道」。《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 [ qǔ ]

  1. 乐歌。如:「歌曲」、「小曲」、「舞曲」、「曲高和寡」。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文体名。中国古典韵文之一。元时最盛行,故称为「元曲」。分散曲、剧曲二种。
  3. 量词。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高歌一曲」。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词:「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兰塘(兰塘)
欧阳修荷花赋步兰塘以清暑兮飒蘋风以中人  ——《韵府拾遗 阳韵》
越 yuè《國語辭典》

越 [ yuè ]

  1. 度过、跨过。如:「翻山越岭」、「越墙而走」。《楚辞·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2. 经过。《书经·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 不按次序,超出某种范围或常规。如:「越位」、「越俎代庖」。《易经·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桓自宗支,越跻天禄。」
  4. 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5. 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1. 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
  1. 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浙、闽、粤一带。也称为「百越」、「百粤」。
  2. 国名。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3. 浙江省的别名。
  4. 姓。如春秋时齐有越百父。
  1. 更加。如:「越大越不懂事。」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教人叹嗟。」
  1. 句首发语词,无义。《书经·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
棹 zhào/zhuō《國語辭典》

棹 [ zhào ]

  1. 船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舡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同「櫂 」。
  2. 借以指船。《文选·张协·七命八首之二》:「纵棹随风,弭楫乘波。」同「櫂 」。
  1. 划船、泛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宋·苏轼〈好事近·湖上雨晴时〉词:「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同「櫂 」。

棹 [ zhuō ]

  1. 可放置东西的家具。如:「方棹」、「圆棹」。同「桌 」。
弄潮 nòng cháo
在潮水里游水作戏。以 钱塘 弄潮最著名。又 南宋 临安 风俗,八月观潮,少年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称弄潮之戏。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观潮》。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竞渡,於 钱塘 弄潮。” 宋 苏辙 《竞渡》诗:“父老不知招 屈 恨,少年争作弄潮游。”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又何曾步出瀟湘手弄潮。” 鲁迅 《呐喊·社戏》:“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