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征衫春雨纵横,何曾湿得飞花透。

刘辰翁宋代〕《水龙吟(巽吾赋溪南海棠,花下有相忆之句读之不可为怀和韵并述江东旅行)

征衫春雨纵横,何曾湿得飞花透。知君念我,溪南徙倚,谁家红袖。藉草成眠,簪花倚醉,狂歌扶手。叹故人何处,闻鹃堕泪,春去也、到家否。
说与东风情事,怕东风、似人眉皱。乱山华屋,残邻废里,不堪回首。寒食江村,牛羊丘陇,茅檐酤酒。笑周秦来往,与谁同梦,说开元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征衫春雨纵横何曾湿飞花

征衫 zhēng shān
(1).旅人之衣。 宋 楼钥 《水涨乘小舟》诗:“一番冻雨洗郊丘,冷逼征衫四月秋。”《水浒传》第十二回:“ 林冲 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 范阳 毡笠……穿一领白缎子征衫。” 郁达夫 《重过杭州登楼望月怅然有怀》诗:“走马重来 浙水 滨,征衫未涤去年尘。”
(2).借指远行之人。 宋 张元干 《忆秦娥》词:“征衫辜负深闺约,禁烟时候春罗薄。”  ——《漢語大詞典》
春雨 chūn yǔ
(1).春天的雨。《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唐 方干 《水墨松石》诗:“垂地寒云吞大漠,过 江 春雨入全 吴 。” 明 刘基 《春雨》诗:“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2).用以比喻恩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云山两处暌违。”
(3).曲名。 苏曼殊 《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簫,何时归看 浙江 潮。”自注:“《春雨》,曲名。”  ——《漢語大詞典》
纵横(縱横)zòng héng
亦作“ 纵衡 ”。
(1).肆意横行,无所顾忌。《后汉书·耿弇传》:“诸将擅命於畿内,贵戚纵横於都内。”《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一夫纵衡,则城池自夷,岂不危哉!” 李善 注:“一夫谓 董卓 也。《汉书》曰:‘纵,恣意。’衡,古‘横’字。”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奸佞》:“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读书致身取将相, 关 西鼠子方纵横。”
(2).雄健奔放。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世人论诗多以 太白 之纵横超逸为变,而以 杜陵 之整齐严肃为正。” 欧阳山 《苦斗》六六:“六个人开怀畅叙,议论纵横。”
亦作“ 纵衡 ”。
(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经曰纵,纬曰横。 唐 韩愈 《送李翱》诗:“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便信马行来,原来是一座大寺院,门前古槐两株,蔽日参天,墙外是大池,纵横十亩。”
(2).多貌。《文选·左思〈吴都赋〉》:“钩饵纵横,网罟接绪。” 张铣 注:“纵横,言多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且遣使纵横,本非令典。”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之五:“路出 西河 望八城,保宫老母泪纵横。”
(3).交错貌。 三国 魏 曹植 《侍太子坐》诗:“清醴盈金觴,肴饌纵横陈。”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明 归有光 《见村楼记》:“塘浦纵横,田塍如画。”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山下,阡陌纵横,河里畅流着花花的雨水。”
(4).杂乱貌。《孙子·地形》:“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唐 孟郊 《吊国殇》诗:“徒言人最灵,白骨乱纵横。” 宋 延寿 《万善同归集》卷六:“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几上设色小碟,纵横狼藉。”
(5).分散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纵横骆驛,各有所趣。” 李善 注:“纵横,四散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琴瑟纵横散,舞衣不復缝。”
(6).合纵连横的节缩语。《淮南子·览冥训》:“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 高诱 注:“ 苏秦 约纵, 张仪 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故曰纵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 者, 齐 临菑 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7).横竖,反正。《朱子语类》卷三:“纵横在这里,以屈伸往来之气言之,则来者为神,去者为鬼。”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纵横是做装饰品的,弄得好看一点,觉得于自己的面子上也还可以过得下去罢?”  ——《漢語大詞典》
何曾 hé zēng
(1).为何,何故。《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赵岐 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 《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颺?”《诗·大雅·云汉》“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汉 郑玄 笺:“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为政所失,而致此害。”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飞花(飛花)fēi huā
(1).落花飘飞。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飘飞的落花。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3).比喻飘飞的雪花。 宋 苏辙 《上元前雪三绝句》之一:“不管上元灯火夜,飞花处处作春寒。”
(4).纺织时飞散的棉花纤维。  ——《漢語大詞典》
透 tòu《國語辭典》

透 [ tòu ]

  1. 一物体穿过另一物体。如:「渗透」、「刺透」、「阳光穿透了树叶,洒了一地的灿烂。」
  2. 暗地里报讯。如:「到时候,还烦你多少透一点讯息。」
  3. 显露。如:「白里透红」。
  1. 形容澈底而充分的程度。如:「熟透」、「摸透」、「看透」、「苦透」、「恨透」、「冷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