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

阿里西瑛元代〕《【双调】殿前欢 懒云窝

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
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
  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尽自磨陀。想人生待则么?富
贵比花开落,日月似撺梭过。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懒云窝,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想人生待则么?贵比我
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和衣尽自婆娑

懒 ( 懶 ) lǎn
懒 [ lǎn ]
  1. 怠惰,与“”相对:~汉。~怠。~散。~洋洋。
  2. 疲倦,没力气:伸~腰。浑身酸~。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窝 ( 窩 ) wō
窝 [ wō ]
  1. 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
  2. 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3. 喻人体或物体所占的位置:~子。挪个~儿。
  4. 洼陷的地方:酒~儿。心~儿。
  5. 弄弯,使曲折:把铁丝~过来。
  6. 藏匿犯法的人或东西:~主。~匪。~藏(cáng )。~脏。
  7. 郁积不得发作或发挥:~火。~心。~风。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和衣 hé yī
谓不脱衣服。 宋 张先 《南歌子》词:“醉后和衣倒,愁来殢酒醺。”《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忍着一肚子闷气,和衣在床外侧身而卧。” 清 洪升 《长生殿·夜怨》:“和衣将空被捲。” 周立波 《民兵》:“被窝褥子还在冒烟, 何锦春 和衣一滚,被褥上的火也压灭了。”  ——《漢語大詞典》
卧 wò
卧 [ wò ]
  1.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2.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尽自 jǐn zì
总是;一个劲儿地。例如:不要尽自埋怨别人,自己也该想想办法。  ——《漢語大詞典》
婆娑 pó suō
亦作“ 媻娑 ”。
(1).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 子仲 之子,婆娑其下。” 毛 传:“婆娑,舞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 清 陈维嵩 《西施玉峰公讌席上赠施校书》词:“阑花簌簌闻歌落,重趁拍,小婆娑。” 邹荻帆 《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2).形容姿态优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看镜中消息,素改婆娑。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跎。”
(3).醉态蹒跚貌。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汉高 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騶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共拈刘随州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为韵得十四首》之二:“得酒一婆娑,醉人无善状。”
(4).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5).逍遥;闲散自得。《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李善 注:“婆娑,容与之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綺紈之间,不知稼穡之艰难。” 宋 陆游 《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遂婆娑砚林,不知日之既暮。”
(6).奔波;劳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杜密 婆娑府县,干与王政,就若所云,犹有公私。”《晋书·陶侃传》:“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将出府门,顾谓 愆期 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章炳麟 《訄书·议学》:“中人以下,不自激卬,而从諛权贵人,以伺斗升之禄,不乃媻娑海堧都市间,相誑燿以文采蓺能致钱刀者众矣。”
(7).犹扶疏,纷披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嘆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 唐 杜甫 《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宋 司马光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茸城 杨柳鬱婆娑,欲繫扁舟奈晚何。”
(8).引申为蓬松,散乱。《敦煌曲子词·凤归云》:“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为甚的呆邓邓把衣裳袒裸,乱蓬蓬把鬢髮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汉 王褒 《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10).流滴貌。《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老人家这话説了可不是一遭儿了,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瞅着她泪眼婆娑的脸庞说道。”
(11).衰微貌;衰老貌。 明 吕坤 《反挽歌》之一:“羈此婆娑世,欲飞不能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闵老子茶》:“抵岸,即访 閔汶水 於 桃叶渡 。日晡, 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试看他老婆娑,好一似风前瘦鹤。”
(12).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之罪满婆娑,唯有慳贪罪最多。”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