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杨万里宋代〕《泊平江百花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岸傍杨柳相识眼底云山

岸傍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唐 李白 代别情人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唐 独孤绶 投珠于泉 岸傍随月落,波底共星悬。  ——《骈字类编》
杨柳(楊柳)yáng liǔ
(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唐 温庭筠 《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丰子恺 《杨柳》:“昔年我住在 白马湖 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
(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併称杨柳。”
(3).借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参见“ 杨枝 ”。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相识(相識)xiāng shí
(1).彼此认识。《荀子·君道》:“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 唐 顾况 《行路难》诗之一:“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 王 谢 堂前双燕子, 乌衣巷 口曾相识。” 徐怀中 《西线轶事》:“这几位妈妈岗位不同,互不相识。”
(2).指彼此认识的人。《礼记·曾子问》:“相识有丧服可以与於祭乎?”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水浒传》第十六回:“再有几个相识在里面,一发请进后堂深处相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经营之才三》:“ 潘永福 同志在 中村 遇上了个老汉,也是旧相识。”
(3).互相识别。 清 李有棠 《金史纪事本末·群盗叛服》:“时迁 汴 ,赋敛益横, 两河 遗民羣聚为盗,寇掠州郡,皆衣红衲袄以相识,呼为红袄贼。”  ——《漢語大詞典》
眼底 yǎn dǐ
(1).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 齐己 《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稜。” 元 王行 《虞美人·邹氏隐居》词:“如何眼底逢佳处,偏许幽人住。”《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及至掏出来,放在眼底看看,依然还放在嘴里嚼嚼咽下去。” 周实 《哭洗酲》诗:“其时狂奴负狂名,少年眼底隘沧瀛。” 徐迟 《黄山记》:“千里江山,俱收眼底; 黄山 奇景,尽踏足下。”
(2).目下;现时。《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珊枕剩,綉衾餘,落雁沉鱼,眼底知何处?” 明 何景明 《怀三吉士》诗:“眼底安得常相乐,联床并轡今如昨?”《白雪遗音·岭儿调·迎新送旧》:“我本是,前生的罪孽,休看我这眼底风光,暗自悲伤。”
(3).医学用语。指眼睛内部的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临床有眼底检查。  ——《漢語大詞典》
云山(雲山)yún shān
(1).云和山。 南朝 梁 吴均 《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曖,花雾共依霏。”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云起 太华山 ,云山共明灭。” 宋 苏舜钦 《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
(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劝晋王牋》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元稹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刘因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1.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2.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1.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2.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1.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2.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