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卓文君两汉〕《怨郎诗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说是四月六年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说是(説是)shuō shì
惯用语。表示转述别人的话。《红楼梦》第九六回:“ 蟠儿 那里,我央 蝌儿 去告诉他,説是要救 宝玉 的命,诸事将就,自然应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记得我十五岁那年,我父亲从 杭州 商号里寄信回来,説是身上有病,叫我到 杭州 去。”   ——《漢語大詞典》
三 sān《國語辭典》

三 [ sān ]

  1. 介于二和四之间的自然数。如:「二、三、四、五……」。大写作「参」,阿拉伯数字作「3」。
  2. 姓。如明代有三成志。
  1. 第三位的。如:「这次比赛他得了第三名。」
  2. 表多数或多次的。如:「举一反三」、「三番两次」、「一问三不知」。

三 [ sàn ]

  1. 屡次、再三。参见「三思」、「三复」等条。

三 [ sā ]

  1. 同「仨 」。
四月
宋 徐照 高山寺晚望 小坡重叠无平屋,四月阴寒尚裌衣。
宋 方回 虚谷志归十首 其四 浪走千山外,乾忙四月馀。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一百首 其七 四月雨馀山更碧,六龙行处日初红。  ——《骈字类编》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五 wǔ《國語辭典》

五 [ wǔ ]

  1. 介於四與六之間的自然數。如:「三、四、五、六……。」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2. 姓。如漢代有五京。
六年
唐 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 其二 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
元 元好问 别冠氏诸人 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
元 刘因 庚辰元日 六年未尽冰霜怨,又到春风满面时。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