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逍遥供奉班,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缙〔明代〕《句容县茅山观道官东白能文章且长于诗予无以为寿集杜子美诗二十句以赠》
冰壶玉衡悬清秋,神仙中人不易得。往时文采动人主,自怪一日声辉赫。
忆昨逍遥供奉班,风雨不动安如山。词源倒流三峡水,时闻杂佩声珊珊。
先生早赋归去来,鲸鱼跋浪沧溟开。致身福地何萧爽,石田茅屋荒苍苔。
绣衣春当霄汉立,云近蓬莱常五色。池上于今有凤毛,秋水为神玉为骨。
百花潭水即沧浪,星宫之君醉琼浆。西望瑶池降王母,南极老人应寿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昨 zuó《國語辭典》
昨 [ zuó ]
名- 前一天。《广韵·入声·铎韵》:「昨,昨日,隔一宵。」《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 以往、过去。如:「今是昨非」。明·张自烈《正字通·日部》:「昨,往日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昔 」。
- 前一天的。如:「昨夜」。
逍遥 xiāo yáo
亦作“逍摇”。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供奉 gòng fèng
供给;奉养。《汉书·王莽传中》:“ 秦 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穀帛积则民有飢寒之俭,百官备则坐靡供奉之费。宿衞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南史·后妃传下·陈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贵妃,而己御其次焉。” 明 刘基 《养志斋记》:“今世之养亲者,以饮食供奉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于违其情而不顾,又乌知所谓养志之云乎?”
(1).特指贡献给帝王。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钱氏 有国日, 越州 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
(2).泛指奉献。 雨尘子 《近世欧人三大主义》:“庚子以后,年赋数千万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过问也。”
(3).侍奉,伺候。《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 明帝 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抚爱甚篤。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 杨文定公 之子上京师,沿途官司供奉甚至。”《红楼梦》第一○三回:“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4).特指以某种技艺或姿色侍奉帝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李右相 在庙堂,进士 王如泚 者,妻公女,以伎术供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国忠 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杨娃 亦称 杨妹子 , 宋寧宗 恭圣皇后 妹,以艺文供奉内廷。”
(5).指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的人。《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 卢珍 画《楞伽经》变相及 五祖 血脉图,流传供养。”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错唱当时一半声。”《红楼梦》第四二回:“ 贾母 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是御医了,含笑问:‘供奉好?’” 鲁迅 《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梅兰芳 ﹞不是皇家的供奉。”
(6).祭祀神佛、祖先。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山之西北有 老君洞 ,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话·六朝才迹》:“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泪,甚至人家俱画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 吕洞宾 。”
(7).指摆设供品。 柯岩 《奇异的书简·在澄蓝碧绿之间》:“即使在 日本 军国主义侵 华 时期……几位老人,也年年带着孩子悄悄前来,为 聂耳 碑洒扫祭奠,供奉鲜花。”
(8).职官名。 唐 初设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唐玄宗 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应制。 宋 时设东、西头供奉官,为武职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宦官阶官;均用表品级,无实际职掌。 清 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唐 韩愈 《董公行状》:“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宋 苏轼 《再和曾子开从驾》诗之二:“供奉清班非老处, 会稽 何日乞方回?”《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 大都 立 奎章阁 学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 ——《漢語大詞典》
(1).特指贡献给帝王。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钱氏 有国日, 越州 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
(2).泛指奉献。 雨尘子 《近世欧人三大主义》:“庚子以后,年赋数千万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过问也。”
(3).侍奉,伺候。《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 明帝 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抚爱甚篤。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 杨文定公 之子上京师,沿途官司供奉甚至。”《红楼梦》第一○三回:“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4).特指以某种技艺或姿色侍奉帝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李右相 在庙堂,进士 王如泚 者,妻公女,以伎术供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国忠 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杨娃 亦称 杨妹子 , 宋寧宗 恭圣皇后 妹,以艺文供奉内廷。”
(5).指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的人。《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 卢珍 画《楞伽经》变相及 五祖 血脉图,流传供养。”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错唱当时一半声。”《红楼梦》第四二回:“ 贾母 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是御医了,含笑问:‘供奉好?’” 鲁迅 《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梅兰芳 ﹞不是皇家的供奉。”
(6).祭祀神佛、祖先。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山之西北有 老君洞 ,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话·六朝才迹》:“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泪,甚至人家俱画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 吕洞宾 。”
(7).指摆设供品。 柯岩 《奇异的书简·在澄蓝碧绿之间》:“即使在 日本 军国主义侵 华 时期……几位老人,也年年带着孩子悄悄前来,为 聂耳 碑洒扫祭奠,供奉鲜花。”
(8).职官名。 唐 初设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唐玄宗 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应制。 宋 时设东、西头供奉官,为武职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宦官阶官;均用表品级,无实际职掌。 清 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唐 韩愈 《董公行状》:“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宋 苏轼 《再和曾子开从驾》诗之二:“供奉清班非老处, 会稽 何日乞方回?”《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 大都 立 奎章阁 学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 ——《漢語大詞典》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动-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 量词:➊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风雨(風雨)fēng yǔ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如山
刘伯颜大驾还宫诗肃肃锦衣人似海亭亭黄屋象如山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