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琅琅振金石,风生万里华胥国。
于公向日多阴德,扶持自是神明力。积善衮衮生公侯,神仙中人不易得。
此夜长天降瑞星,贤佐乘时为国生。
秋水为神玉为骨,士林皆贺振佳声。
申伯默储嵩岳气,玉山照人光彩异。
北斗以南能几人,风尘外物岩廊器。
公之才业天下奇,照山生玉水生犀。
公禀英灵真间出,气象往往干云霓。
谢安肯为苍生起,文采风流今尚尔。
太学名华入紫宸,妙年历落青云士。
麟台公监旧仙郎,小郡何烦凤翼张。
诏书擢守二千石,缇骑千里照路傍。
朝廷清明天子圣,下车先使奸豪静。
玉麟春踏武阳花,年丰千里无夜警。
金章紫绶照青春,俭节清明绝世伦。乡闾礼逊已成俗,樽俎谈笑多嘉宾。
歌咏琅琅振金石,风生万里华胥国。坐令白日生春辉,长与圣明恢寿域。
一杯相属时初冬,正在乾坤和气中。
感君生日遥称寿,百岁须齐卫武公。
使君高谊驱今古,岁之旱兮待公雨。九重明主正思贤,吾君英济超光武。
鳌殿沉沉玉锁关,寿星元在碧霄间。
黄阁此行膺大任,祇对吟咏祝南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歌咏(歌詠)gē yǒng
亦作“ 歌咏 ”。
(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3).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漢語大詞典》
(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3).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漢語大詞典》
琅琅 láng láng
(1).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礧石相击,琅琅礚礚。”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则亡。临絶之音,一何琅琅。” 宋 苏舜钦 《秀州通越门外》诗:“密树重萝覆水光,珍禽无数语琅琅。” 明 高启 《送高二文学游钱塘》诗:“读书闭阁人罕识,明月夜照声琅琅。”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天风一以吹,戛玉音琅琅。”
(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李善 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3).明朗,清朗。 晋 殷晋安 《文殊像赞》:“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 清 姚鼐 《寄王禹卿》诗:“无因闻玉笛,烟月夜琅琅。” ——《漢語大詞典》
(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李善 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3).明朗,清朗。 晋 殷晋安 《文殊像赞》:“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 清 姚鼐 《寄王禹卿》诗:“无因闻玉笛,烟月夜琅琅。” ——《漢語大詞典》
振 zhèn《國語辭典》
振 [ zhèn ]
动- 举起。《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
- 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楚辞·王襃·九怀·尊嘉》:「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 奋发。如:「士气大振」、「萎靡不振」。
- 震撼。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怀〉诗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通「震」。
- 发放、开放。《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性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 救济、救助。《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通「赈」。
- 姓。如宋代有振纪。
振 [ zhēn ]
- 参见「振振」(二)条。
金石 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风生(風生)fēng shēng
(1).起风。 晋 潘岳 《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室虚风生,牀尘帷举。”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2).犹言雷厉风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廻避。” 颜师古 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遇事风生,吏民称快。”
(3).形容气氛活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俄而 文皇 到来,精彩惊人,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伟如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区上并不了解他,只觉得他谈吐风生,学问渊博,对他非常客气,也就相信了他。” ——《漢語大詞典》
(2).犹言雷厉风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廻避。” 颜师古 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遇事风生,吏民称快。”
(3).形容气氛活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俄而 文皇 到来,精彩惊人,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伟如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区上并不了解他,只觉得他谈吐风生,学问渊博,对他非常客气,也就相信了他。”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华胥(華胥)huá xū
(1).人名。传说是 伏羲氏 的母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河》:“ 瓠河 又左逕 雷泽 北,其泽藪在 大成阳县 故城西北十餘里,昔 华胥 履大跡处也。” 唐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 太皥 庖牺氏 ……母曰 华胥 ,履大人迹於 雷泽 ,而生 庖牺 於 成纪 。” 庖牺 ,即 伏羲 。
(2).《列子·黄帝》:“﹝ 黄帝 ﹞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黄帝 既寤,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宋 王安石 《书定林院窗》诗之一:“竹鷄呼我出 华胥 ,起灭篝灯拥燎炉。”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十载勋名辅英簜,一家安乐寄 华胥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四处都是愁城?何处是 华胥 国境?几次想,仰我三尺长剑,令我魂儿飞升!” ——《漢語大詞典》
(2).《列子·黄帝》:“﹝ 黄帝 ﹞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黄帝 既寤,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宋 王安石 《书定林院窗》诗之一:“竹鷄呼我出 华胥 ,起灭篝灯拥燎炉。”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十载勋名辅英簜,一家安乐寄 华胥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四处都是愁城?何处是 华胥 国境?几次想,仰我三尺长剑,令我魂儿飞升!” ——《漢語大詞典》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