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李白唐代〕《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饭颗山头杜甫顶戴笠子卓午

饭颗(飯顆)fàn kē
(1).指饭粒。 宋 黄庭坚 《演雅》诗:“提壶犹能劝沽酒,黄口只知贪饭颗。伯劳饶舌世不问,鸚鵡纔言便关鏁。”
(2).见“ 饭颗山 ”。  ——《漢語大詞典》
山头(山頭)shān tóu
(1).山的上部;山顶。《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黄鬚儿竟大奇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在 汉中 ,而 刘备 栖於山头,使 刘封 下挑战。” 宋 陈与义 《岸帻》诗:“岸幘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旧时绿林好汉所据的山中营寨。《水浒传》第三五回:“江湖上听得説 对影山 有个使戟的佔住了山头,打家劫舍,因此一径来比并戟法。”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匪参谋长:嗨!好样儿的!是哪个山头的?到这儿干什么来了?”
(3).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集团。《人民日报》1967.5.15:“有的甚至讲排场,比阔气,装饰自己的小山头。”
(4).葬场;坟地。《水浒传》第二六回:“第三日听得扛出去烧化,小人买了一陌纸去山头假做人情,使转了 王婆 并令嫂,暗拾了这两块骨头包在家里。”《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西门庆 那日也教 吴月娘 办了一张桌席,与他山头祭奠。”
(5).山墙。《西游记》第二三回:“正中间设一张退光黑漆的香几,几上放一个古铜兽炉。上有六张交椅,两山头掛着四季吊屏。”
(6).旧时对景颇族的称谓。 艾芜 《伙伴》:“眼里闪着冷冷的光芒,吐出带有 缅甸 音或 山头 音的 云南 土话。”按,新版《艾芜短篇小说集》“山头”作“景颇”。  ——《漢語大詞典》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1.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2.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3.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1.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1. 参见「[[逢逢]]」条。
  1. 姓。如夏朝有逢蒙。
杜甫 dù fǔ
(712—770)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公认为唐代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漢語大詞典》
顶戴(頂戴)dǐng dài
(1).敬礼;感恩。 晋 法显 《佛国记》:“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赵昱斩蛟》:“ 昱 ( 赵昱 )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封神演义》第九三回:“幸毋过责,不胜顶戴!”《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
(2).供奉;拥戴。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蹐跼在牢狱之中还嫌身太自由,你们顶戴着暴君还要贡献羔羊、春酒。”
(3).谓双手持物举过头顶。表示致敬。 唐 元稹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持君宝珠赠,顶戴头上头。”
(4).谓花朵着生在枝条的顶端。 宋 陈亮 《卜算子·九月十八日寿徐子才》词:“顶戴御袍黄,叠秀金棱吐。仙种花容晚节香,人愿争先睹。” 姜书阁 笺注:“词云‘顶戴’者,言枝上着花也。”
(5).谓头上承物。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他在那长朝殿前班部里摆,你教他把屎盆儿顶戴,兀的不屈沉杀了拜将筑坛臺!”
(6).头戴(帽子)。 郭沫若 《文学革命的回顾》二:“不久之间文学革命的荣冠差不多归了 胡适 一人顶戴。”
(7).承受;继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耀,顶戴着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穡,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却不知乐极悲生,也终有马死黄金尽的时节。”
(8).犹顶替。谓以此代彼。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这都是 王枢密 、 王枢密 的计策,故意教 谢金吾 、 谢金吾 来拆坏,强把着 宋真宗 、 宋真宗 来顶戴。”
(9). 清 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依顶珠品质、颜色的不同而区分官阶大小。也称“顶子”、“顶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 桂花 带了土老儿到京城里去,居然同他捐了一个二品顶戴的道臺。”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 满洲 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头品顶戴,三眼花翎,给你请安啦!”参阅《清史稿·舆服志二》。  ——《漢語大詞典》
笠子 lì zǐ
箬笠。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陈克兴以所著诗文见示赋此奉赠》:“青霞笠子白云裳,败砚残书意莫当。”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卓午 zhuó wǔ
正午。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今日时当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书信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卓午不受日,当夜不受月与星。” 陈毅 《枣园曲》:“先生雅量多风趣,常巾履萧然酣睡,直过卓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