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杜甫唐代〕《偶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
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海铜柱东风月支

南海 nán hǎi
(1).泛指南方的海。《书·禹贡》:“导 黑水 至于 三危 ,入于南海。” 孔 传:“ 黑水 自北而南,经 三危 ,过 梁州 入南海。”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有 区 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2).古代指极南地区。《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礼记·祭义》:“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 中国 得而财之。”
(3).泛指东南亚地区,犹言南洋。
(4).指 东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 会稽 ,祭 大禹 ,望于 南海 ,而立石刻颂 秦 德。”
(5).特指 南海观音 所在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汝志良嘉,但须要到南海去。” 吕湛恩 注:“ 观音大士 示现在 浙江 定海县 东 落伽山 ( 落伽山 孤峙海中)。故称 南海观音 。”
(6).指 南中国海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周恩来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出国去,走 东海 、 南海 、 红海 、 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 田汉 《梅兰芳纪事》诗之十七:“名山每看添生面, 南海 秋深访 厦门 。”  ——《漢語大詞典》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铜柱(銅柱)tóng zhù
(1).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报》1990.8.5:“白玉般的础石上耸立着粗大的铜柱。”
(2).神话传说中的天柱。《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之山 ,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3).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援 到 交阯 ,立铜柱,为 汉 之极界也。” 唐 张渭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 伏波 横海旧登坛。”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氏铜柱有三》:“ 马援 所立铜柱在 林邑国 ……此 汉 时所立铜柱在 交趾 者也; 马总 为 安南 都护,建二铜柱於 汉 故处,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时所立铜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马希范 攻 溪州 蛮,降之,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 李皋 铭之,此 五代 时所立铜柱在 五溪 者也。”  ——《漢語大詞典》
东风(東風)dōng fēng
(1).东方刮来的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 灵脩 兮憺忘归。” 唐 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杨朔 《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
(2).指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唐 李白 《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暉。”《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刘大白 《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3).代指春天。 唐 罗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4).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谢觉哉 《不惑集·干劲》:“而且东风已经在广大的工农劳动人民中刮起来了,仅仅是某些干部尚风平浪静。” 陈毅 《满江红》词:“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郭沫若 《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
(5).菜名。《文选·左思〈吴都赋〉》:“草则藿、蒳、豆蔻……东风、扶留。” 刘逵 注:“东风,亦草也,出 九真 。”《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 晋 顾微 《广州记》:“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参见“ 东风菜 ”。  ——《漢語大詞典》
避 bì《國語辭典》

避 [ bì ]

  1. 躲开。如:「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2. 隐去、离开。如:「避世」、「避讳」。《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3. 免、防止。如:「避雷针」、「避孕」。《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脆弱者拜请以避死。」汉·高诱·注:「避,犹免也。」
  4. 让。汉·鼌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唐·杜甫〈饮中八僊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避 [ ​bèi ]

  1. (一)​之又音。
月支 yuè zhī
(1).射帖名。一种箭靶。又名素支。《文选·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李善 注引 邯郸淳 《艺经》:“马射,左边为月支三枚,马蹄二枚。”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序》:“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文选·颜延之〈白马赋〉》“歷素支而冰裂” 唐 李善 注:“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也。”
(2).古代用地支纪月,十二支分别指十二个月。月支,指该月所值之支。《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六月建未,明年太岁在未,书云:‘一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虽説月支与年支不碍,究竟不可不避。”参见“ 月建 ”。
(3).见“ 月氏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