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支离(支離)zhī lí
(1).分散;分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
东北(東北)dōng běi
(1).介于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言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2).指国土的东北部。《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 师伐 郑 、次於 鱼陵 ……侵 郑 东北,至于 虫牢 而反。”
(3).今指我国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参见“ 东北平原 ”。 ——《漢語大詞典》
(2).指国土的东北部。《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 师伐 郑 、次於 鱼陵 ……侵 郑 东北,至于 虫牢 而反。”
(3).今指我国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参见“ 东北平原 ”。 ——《漢語大詞典》
风尘(風塵)fēng chén
(1).被风扬起的尘土。 汉 焦赣 《易林·坎之咸》:“风尘暝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復反其室。”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远望 终南山 ,黑黝黝的。近看 渭河平原 ,苍苍茫茫,风尘弥漫。”
(2).比喻战乱;戎事。《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復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唐 李端 《代村中老人答》诗:“ 京洛 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王闿运 《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 风尘之警 ”。
(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晋 郭璞 《游仙诗》:“高蹈风尘外,长揖谢 夷 齐 。” 唐 皇甫冉 《送朱逸人》诗:“虽在风尘里, 陶潜 身自閒。” 清 王源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躑躅风尘中。”
(4).宦途,官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宋 沈遘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明 唐顺之 《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诗:“ 松江 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
(5).尘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唐 戴叔伦 《赠殷亮》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6).谓行旅辛苦劳顿。《艺文类聚》卷三二引 汉 秦嘉 《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唐 方干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诗:“风尘辞帝里,舟檝到家林。”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7).高风清尘。比喻品格清正崇高。《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刘良 注:“言髣髴闻其高风清尘,故此用垂颂声也。” 唐 刘得仁 《哭翰林丁侍郎》诗:“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
(8).流言蜚语。《宋书·范晔传》:“以臣昔蒙 义康 接盼,又去岁羣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宋书·刘景素传》:“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鉤,张一作百,行坐欬嚏,皆生风尘。”《南齐书·谢朓传》:“遂復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詆贬朝政,疑閒亲贤。”参见“ 风尘之言 ”。
(9).指妓女。 唐 李商隐 《杂纂》:“难容:僧道对风尘笑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娟娘 纵体入怀,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捨念此苦海人!’”
(10).风月场。指以色相谋生的场所。 前蜀 王衍 《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遇一妓,本良家子,失身于风尘,才色俱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招亮 有一亲妹 阎越英 ,见为娼妓。但求 越英 脱离风尘,早得从良。”《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见一妓女某人,本係良家,甚为可悯,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战乱;戎事。《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復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唐 李端 《代村中老人答》诗:“ 京洛 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王闿运 《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 风尘之警 ”。
(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晋 郭璞 《游仙诗》:“高蹈风尘外,长揖谢 夷 齐 。” 唐 皇甫冉 《送朱逸人》诗:“虽在风尘里, 陶潜 身自閒。” 清 王源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躑躅风尘中。”
(4).宦途,官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宋 沈遘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明 唐顺之 《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诗:“ 松江 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
(5).尘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唐 戴叔伦 《赠殷亮》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6).谓行旅辛苦劳顿。《艺文类聚》卷三二引 汉 秦嘉 《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唐 方干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诗:“风尘辞帝里,舟檝到家林。”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7).高风清尘。比喻品格清正崇高。《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刘良 注:“言髣髴闻其高风清尘,故此用垂颂声也。” 唐 刘得仁 《哭翰林丁侍郎》诗:“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
(8).流言蜚语。《宋书·范晔传》:“以臣昔蒙 义康 接盼,又去岁羣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宋书·刘景素传》:“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鉤,张一作百,行坐欬嚏,皆生风尘。”《南齐书·谢朓传》:“遂復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詆贬朝政,疑閒亲贤。”参见“ 风尘之言 ”。
(9).指妓女。 唐 李商隐 《杂纂》:“难容:僧道对风尘笑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娟娘 纵体入怀,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捨念此苦海人!’”
(10).风月场。指以色相谋生的场所。 前蜀 王衍 《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遇一妓,本良家子,失身于风尘,才色俱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招亮 有一亲妹 阎越英 ,见为娼妓。但求 越英 脱离风尘,早得从良。”《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见一妓女某人,本係良家,甚为可悯,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 ——《漢語大詞典》
际 ( 際 ) jì
际 [ jì ]
- 交界或靠边的地方:无边无~。天~。春夏之~。
- 彼此之间:校~互助。人~关系。
- 时候:值此生死存亡之~。
- 当,适逢其时:~此盛会。
- 交接,接近:善于交~。
- 遭遇(多指好的):遭~。~遇。
- 中间,里边:胸~。脑~。
漂泊 piāo bó
(1).随流漂荡或停泊。《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之滸有 乌阳 巨木,长百餘尺,围将半焉,漂泊摇撼於江波者久矣,而莫知奚自。” 明 徐榜 《济南纪政·杨化记》:“适有死人漂泊 于氏 之屋畔,众人视之,乃 杨化 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生北归,復经 洞庭 ,大风覆舟。幸扳一竹簏,漂泊终夜,絓木而止。”《人民日报》1970.3.28:“战艇在原地漂泊。”
(2).比喻行踪不定,居无定所或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下亭漂泊,高桥羈旅; 楚 歌非取乐之方, 鲁 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我今漂泊等鸿鴈, 江 南 江 北无常栖。”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小生以孤客少年,漂泊无依。” 罗旋 《红线记》四:“他漂泊一世,无处安身。”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行踪不定,居无定所或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下亭漂泊,高桥羈旅; 楚 歌非取乐之方, 鲁 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我今漂泊等鸿鴈, 江 南 江 北无常栖。”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小生以孤客少年,漂泊无依。” 罗旋 《红线记》四:“他漂泊一世,无处安身。” ——《漢語大詞典》
西南 xī nán
(1).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即八卦坤所指的方向。《国语·周语下》“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 宋 苏轼 《寄题梅宣义园亭》诗:“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天地 tiān dì
(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地小。”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
(2).犹天下。《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犹天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楚老》:“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灵。《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 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 魏源 《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刘四爷 更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天地。” ——《漢語大詞典》
(2).犹天下。《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犹天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楚老》:“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灵。《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 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 魏源 《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刘四爷 更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天地。”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