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追观(追觀)zhuī guān
犹回顾。《淮南子·脩务训》:“而不能閒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及贤大夫。”《汉书·贾谊传赞》:“追观 孝文 ,玄默躬行,以移风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岂非追观易为明,循势易为力歟?” ——《漢語大詞典》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寂寞 jì mò
(1).空虚无物。《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风尘不起,囹圄寂寞。” 吕向 注:“寂寞,言空虚也。”
(2).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 注:“寂寞,无人声也。” 晋 谢道韫 《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老舍 《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3).引申指辞世。 唐 杜甫 《凤凰台》诗:“ 西伯 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 宁 氏舅甥俱寂寞, 荀 家兄弟半沦亡。”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古人已寂寞,继者应在今。”
(4).清静;恬淡;清闲。《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为天下梟。” 高诱 注:“寂寞,恬淡也。” 明 归有光 《容春堂记》:“山水之名胜,必於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5).稀少。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唐 王度 《古镜记》:“ 侯生 常云:‘昔者,吾闻 黄帝 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虽岁祀攸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6).冷清;孤单。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七:“闲房何寂寞,緑草被阶庭。”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驀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翫吃酒,谁知今日被 高俅 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 茅盾 《子夜》三:“一种孤独无依,而又寂寞无聊的冷味,灌满了他的‘诗人的心’了。”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漢語大詞典》
(2).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 注:“寂寞,无人声也。” 晋 谢道韫 《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老舍 《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3).引申指辞世。 唐 杜甫 《凤凰台》诗:“ 西伯 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 宁 氏舅甥俱寂寞, 荀 家兄弟半沦亡。”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古人已寂寞,继者应在今。”
(4).清静;恬淡;清闲。《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为天下梟。” 高诱 注:“寂寞,恬淡也。” 明 归有光 《容春堂记》:“山水之名胜,必於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5).稀少。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唐 王度 《古镜记》:“ 侯生 常云:‘昔者,吾闻 黄帝 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虽岁祀攸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6).冷清;孤单。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七:“闲房何寂寞,緑草被阶庭。”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驀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翫吃酒,谁知今日被 高俅 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 茅盾 《子夜》三:“一种孤独无依,而又寂寞无聊的冷味,灌满了他的‘诗人的心’了。”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灰死 huī sǐ
(1).火灰熄灭。《史记·韩长孺列传》:“ 蒙 狱吏 田甲 辱 安国 , 安国 曰:‘死灰独不復然乎?’”后因用以为典。 唐 骆宾王 《帝京篇》:“灰死 韩安国 ,罗伤 翟廷尉 。”
(2).火灰熄灭。《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谓心境枯寂不动。后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 唐 白居易 《送兄弟回雪夜》诗:“对雪画残灰,残灯明復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
(3).烧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
(4).谓灰白无人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漢語大詞典》
(2).火灰熄灭。《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谓心境枯寂不动。后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 唐 白居易 《送兄弟回雪夜》诗:“对雪画残灰,残灯明復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
(3).烧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
(4).谓灰白无人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