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五斗粟,食之愧高旻。
穷居罕人事,来往断交亲。
粗安鹪鹩居,靡求尺蠖伸。
坐看柴门外,日飞车马尘。
谁能学桔槔,俯仰更随人。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
为民非野鹿,作吏无古循。
太仓五斗粟,食之愧高旻。
故人善处我,儒官饱常珍。
风月即侪侣,诗书乃比邻。
隤然一室中,浩气横八垠。
刘郎晚相遇,放旷如逐臣。
素心日倾倒,吟啸乐天真。
粃糠嵇阮辈,自号葛天民。
马曹似是耳,宁畏官长嗔。
墨池子杨子,风流吾里仁。
偶来官一邦,眉端喜津津。
抵掌论进修,德业须竞辰。
有时相就饮,幕天地为茵。
冯君十年别,龙鹄迹久陈。
邂逅果山底,一见两脚踆。
初来梅萼吐,欲去柳眉颦。
平生知识多,斯人罕其伦。
我今亦西矣,筇竹访峨岷。
凭谁与之俱,足跣头不巾。
刘郎归既趣,杨子任方新。
从兹遂分手,三秋敌昏晨。
所期各精炼,加餐戒五辛。
他时共相见,两颊桃花春。
粗安鹪鹩居,靡求尺蠖伸。
坐看柴门外,日飞车马尘。
谁能学桔槔,俯仰更随人。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
为民非野鹿,作吏无古循。
太仓五斗粟,食之愧高旻。
故人善处我,儒官饱常珍。
风月即侪侣,诗书乃比邻。
隤然一室中,浩气横八垠。
刘郎晚相遇,放旷如逐臣。
素心日倾倒,吟啸乐天真。
粃糠嵇阮辈,自号葛天民。
马曹似是耳,宁畏官长嗔。
墨池子杨子,风流吾里仁。
偶来官一邦,眉端喜津津。
抵掌论进修,德业须竞辰。
有时相就饮,幕天地为茵。
冯君十年别,龙鹄迹久陈。
邂逅果山底,一见两脚踆。
初来梅萼吐,欲去柳眉颦。
平生知识多,斯人罕其伦。
我今亦西矣,筇竹访峨岷。
凭谁与之俱,足跣头不巾。
刘郎归既趣,杨子任方新。
从兹遂分手,三秋敌昏晨。
所期各精炼,加餐戒五辛。
他时共相见,两颊桃花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太仓(太倉)tài cāng
(1).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史记·平準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清史稿·食货志一》:“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
(2).胃的别名。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灵枢经·胀论》:“胃者,太仓也。”《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 梁丘子 注:“太仓,胃也。” ——《漢語大詞典》
(2).胃的别名。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灵枢经·胀论》:“胃者,太仓也。”《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 梁丘子 注:“太仓,胃也。” ——《漢語大詞典》
五斗粟 wǔ dǒu sù
指微薄的官俸。 元 耶律楚材 《和刘子中韵》诗:“今日君之来,非为五斗粟。” 明 李东阳 《五斗粟》诗:“五斗粟不屈人,五株柳不出门。”详“ 五斗米 ”。 ——《漢語大詞典》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名-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名-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動-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動-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羞慚。如:「面有愧色」。
高旻 gāo mín
(1).高天。 晋 陶潜 《自祭文》:“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驿涂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清 黄鷟来 《戊辰冬与张四明西同舟纪别》诗之四:“ 闽 地多峻岭,森秀凌高旻。”
(2).指皇帝。 清 钮琇 《觚賸·献诗保寨》:“大开藩卫制方面,期以忠义酬高旻。” ——《漢語大詞典》
(2).指皇帝。 清 钮琇 《觚賸·献诗保寨》:“大开藩卫制方面,期以忠义酬高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