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兹遂分手,三秋敌昏晨。
穷居罕人事,来往断交亲。
粗安鹪鹩居,靡求尺蠖伸。
坐看柴门外,日飞车马尘。
谁能学桔槔,俯仰更随人。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
为民非野鹿,作吏无古循。
太仓五斗粟,食之愧高旻。
故人善处我,儒官饱常珍。
风月即侪侣,诗书乃比邻。
隤然一室中,浩气横八垠。
刘郎晚相遇,放旷如逐臣。
素心日倾倒,吟啸乐天真。
粃糠嵇阮辈,自号葛天民。
马曹似是耳,宁畏官长嗔。
墨池子杨子,风流吾里仁。
偶来官一邦,眉端喜津津。
抵掌论进修,德业须竞辰。
有时相就饮,幕天地为茵。
冯君十年别,龙鹄迹久陈。
邂逅果山底,一见两脚踆。
初来梅萼吐,欲去柳眉颦。
平生知识多,斯人罕其伦。
我今亦西矣,筇竹访峨岷。
凭谁与之俱,足跣头不巾。
刘郎归既趣,杨子任方新。
从兹遂分手,三秋敌昏晨。
所期各精炼,加餐戒五辛。
他时共相见,两颊桃花春。
粗安鹪鹩居,靡求尺蠖伸。
坐看柴门外,日飞车马尘。
谁能学桔槔,俯仰更随人。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
为民非野鹿,作吏无古循。
太仓五斗粟,食之愧高旻。
故人善处我,儒官饱常珍。
风月即侪侣,诗书乃比邻。
隤然一室中,浩气横八垠。
刘郎晚相遇,放旷如逐臣。
素心日倾倒,吟啸乐天真。
粃糠嵇阮辈,自号葛天民。
马曹似是耳,宁畏官长嗔。
墨池子杨子,风流吾里仁。
偶来官一邦,眉端喜津津。
抵掌论进修,德业须竞辰。
有时相就饮,幕天地为茵。
冯君十年别,龙鹄迹久陈。
邂逅果山底,一见两脚踆。
初来梅萼吐,欲去柳眉颦。
平生知识多,斯人罕其伦。
我今亦西矣,筇竹访峨岷。
凭谁与之俱,足跣头不巾。
刘郎归既趣,杨子任方新。
从兹遂分手,三秋敌昏晨。
所期各精炼,加餐戒五辛。
他时共相见,两颊桃花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从兹(從兹)cóng zī
犹从此。 唐 杜甫 《为农》诗:“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自从 盘古 破鸿濛,开闢从兹清浊辨。” 清 孙枝蔚 《张孝子诗》:“乞棺殮主长哀号,从兹孝烈闻 通城 。” ——《漢語大詞典》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动-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 (一)之又音。
分手 fēn shǒu
(1).别离。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唐 杜甫 《逢唐兴刘主簿弟》诗:“分手 开元 末,连年絶尺书。”《红楼梦》第一回:“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 曹靖华 《忆范文澜同志》:“我全家和 仲沄 家一分手就是十几年。”
(2).引申指断绝关系。如:这一对好朋友分手是别人料不到的事。
(3).分头;各自。 唐 王建 《霓裳词》之四:“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4).谓与人世别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惟愿普天之下,自今永脱魔鬼之迷途,尽遵天父之天道,则分手时,天堂易尚,否则尽头处地狱难逃。”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断绝关系。如:这一对好朋友分手是别人料不到的事。
(3).分头;各自。 唐 王建 《霓裳词》之四:“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4).谓与人世别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惟愿普天之下,自今永脱魔鬼之迷途,尽遵天父之天道,则分手时,天堂易尚,否则尽头处地狱难逃。” ——《漢語大詞典》
三秋 sān qiū
(1).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 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 《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2).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於三秋。”《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李善 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 宋 柳永 《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4).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
(2).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於三秋。”《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李善 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 宋 柳永 《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4).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
敌 ( 敵 ) dí
敌 [ dí ]
-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方。~寇。
- 指敌人:~后。~情。~酋。~特。轻~。克~制胜。
- 抵挡:寡不~众。
- 相当:势均力~。匹~。~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 仇视:~意。“诸侯~王所忾”。
昏晨
后汉书刘平等传论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常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驱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馀父母惭而还之以盐铁论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 继日 潘岳上客舍议行者贪路告籴炊㸑皆以昏晨盛夏昼热又兼星夜既限早闭不及㰚门或避晚关迸逐路隅祇是慢藏诲盗之原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