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废兴适然耳,万事成感悟。

郭印宋代〕《横翠堂成与诸公落之蒙贶佳篇不敢当也谩作数

何处无奇观,隐显随所遇。
事有幸不幸,邂逅元非素。
招提枕山趾,出郭才数步。
高亭齐浮云,杖策邀我屡。
西厢偶徘徊,屋敝惊颓仆。
穴壁试一窥,似觉万景聚。
同来老先生,错愕喜相顾。
明朝便鸠工,栋宇更寻度。
华堂不日成,杂沓千山赴。
落日下层巅,寒烟笼远树。
乾坤发秘藏,物象争呈露。
烂赏良未能,草略杯盘具。
群公意尽欢,韵语各吟赋。
和气回阳春,篇篇奏韶濩。
堂以横翠名,夸诧盈道路。
人材何异此,用舍得其趣。
渭滨一钓夫,起为周室辅。
皇皇鲁真儒,终以不合去。
圣道奚加损,山亦无新故。
废兴适然耳,万事成感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废兴适然万事感悟

废兴(廢興)fèi xīng
(1).盛衰;兴亡。《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於己。” 清 洪升 《京东杂感》诗:“远望穷高下,孤怀感废兴。” 叶剑英 《八十抒怀》诗:“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2).指官吏的晋升和黜退。《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漢語大詞典》
适然(適然)shì rán
(1).偶然。《韩非子·显学》:“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於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两处取名,适然相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人之赋形,有羊白,有兔缺,有六指,非适然而有,由星气胎感致之。”
(2).当然。 汉 贾谊 《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得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汉书·礼乐志》:“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颜师古 注:“言正当如此,非失道也。”  ——《漢語大詞典》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1.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4.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万事(萬事)wàn shì
一切事。《墨子·贵义》:“ 子墨子 曰:‘万事莫贵於义。’”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茅盾 《子夜》十八:“ 李教授 万事认真,而且万事预先准备。”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感悟 gǎn wù
亦作“ 感寤 ”。
(1).感动之使醒悟。 汉 刘向 《列女传·张汤母》:“君子谓 张汤 母能克己感悟时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奏疏不必繁多,为文但取其明白,足以尽事理感悟人主而已。”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六折:“此事梦觉相寻,真妄互见,倒可以感悟人也。”《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2).受感动而醒悟。《史记·管晏列传》:“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德昭 感寤,乃告以 胤 谋, 德昭 许诺, 胤 斩带为誓。”《明史·胡世宁传》:“每重狱,别白为帝言之,帝輒感悟。” 钱锺书 《围城》四:“结果儿子‘为之悚然感悟,愧悔无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