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更风雪夜,一片岁寒衣。

黄庚元代〕《除夜即事

除夕无诗侣,灯窗酒独斟。
三更风雪夜,一片岁寒衣。
衰老常忧病,清闲不废吟。
明朝年八十,晚景惜榆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更风雪一片岁寒

三更 sān gēng
(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唐 崔颢 《七夕词》诗:“ 班姬 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2).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 怀贞夫人 倚门而立者有间,室外有打三更之声。”  ——《漢語大詞典》
风雪(风雪)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唐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 孟郊 商州客舍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唐 刘禹锡 武昌老人说笛歌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唐 崔涂 初过汉江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骈字类编》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一片 yī piàn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閔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 元 张养浩 《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词:“ 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臺泛水来。”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方岳 《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宋 朱淑贞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昇平。”《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水下,破碎机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 只在眼下。” 顾笑言 《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箇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毛泽东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漢語大詞典》
岁寒(歲寒)suì hán
(1).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唐 黄滔 《秋色赋》:“松柏风高兮岁寒出,梧桐蝉急兮烟翠死。”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2).喻事情的终极。《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江陵 素畏 襄阳 人,又众寡不敌,取之必不可制;就能制之,岁寒復不为朝廷所容。” 胡三省 注:“岁寒,以喻世事终极处。”
(3).喻老年。《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李善 注:“春荣喻少,岁寒喻老也。”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少壮乐难得,岁寒心匪他。”
(4).喻困境,乱世。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管鲍》:“知人未易,相知实难,谈美初交,利乖岁寒。” 南朝 宋 鲍令晖 《拟客从远方来》诗:“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5).喻忠贞不屈的节操(或品行)。《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梁 主奕叶委诚朝廷,当相与共保岁寒。”  ——《漢語大詞典》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