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疑於其来,释老亲抱持。
圣贤不世出,会合未可知。
朝廷余百年,天将右重熙。
经纶须得人,公为生斯时。
维时秋九月,爽气横海涯。
三叶凋堦蓂,嘉梦符熊罴。
岂物锺岳灵,囊括昂与箕。
夹山州之望,罄竭敢自私。
复疑於其来,释老亲抱持。
道貌莹襁褓,公相乃余姿。
胜衣惜寸阴,问学俱忘疲。
过目已解悟,知妙初无师。
峨冠践场屋,发策趋丹墀。
儒馆聊税息,伟望临华夷。
知公孰能尽,荆公每嗟咨。
谓与公所学,展矣无可疑。
所忧异世习,老不见设施。
勃兴得神考,丞弼须臯夔。
公始在劝讲,朝夕输论思。
君臣由一德,协合踰埙篪。
法度日新美,小不遗毫釐。
衔恤俄去位,虚佇同调饥。
迨归不阅岁,再迁居近司。
荆公镇江左,成绩忧废隳。
润色固赖何,可但如曹随。
一朝困憸言,补外垂十朞。
眷倚晚益厚,爰立兹可期。
先帝遣神游,登用多非宜。
恭默久不言,狙诈事谩欺。
经始稽典坟,利泽覃四维。
反指为虚政,屏弃无孑遗。
勋旧比共驩,东南困流离。
高怀信安恬,国尔关盛衰。
所增在式廊,上帝初耆之。
年来闢四门,比德皆纷披。
群才得彙征,灵光动晨曦。
而公屈方面,疑叹均一辞。
肇此始生日,川至来繁禧。
矧上思肯构,绳墨繄谁尸。
典策备广庭,三节方星驰。
归与庙堂上,百辟劳瞻仪。
步趋谢几杖,康宁见期颐。
阜俗犹禔身,温饱兼恂嫠。
陶冶既礼乐,於变无浇漓。
英声播金石,是皆出人为。
公嫓自鲸劓,了不见成亏。
庄周肆诋訿,所以尊孔尼。
发挥自公手,千载无沉迷。
邦人申寿祝,稚艾肩相随。
具幸公少留,此语真愚癡。
朝廷余百年,天将右重熙。
经纶须得人,公为生斯时。
维时秋九月,爽气横海涯。
三叶凋堦蓂,嘉梦符熊罴。
岂物锺岳灵,囊括昂与箕。
夹山州之望,罄竭敢自私。
复疑於其来,释老亲抱持。
道貌莹襁褓,公相乃余姿。
胜衣惜寸阴,问学俱忘疲。
过目已解悟,知妙初无师。
峨冠践场屋,发策趋丹墀。
儒馆聊税息,伟望临华夷。
知公孰能尽,荆公每嗟咨。
谓与公所学,展矣无可疑。
所忧异世习,老不见设施。
勃兴得神考,丞弼须臯夔。
公始在劝讲,朝夕输论思。
君臣由一德,协合踰埙篪。
法度日新美,小不遗毫釐。
衔恤俄去位,虚佇同调饥。
迨归不阅岁,再迁居近司。
荆公镇江左,成绩忧废隳。
润色固赖何,可但如曹随。
一朝困憸言,补外垂十朞。
眷倚晚益厚,爰立兹可期。
先帝遣神游,登用多非宜。
恭默久不言,狙诈事谩欺。
经始稽典坟,利泽覃四维。
反指为虚政,屏弃无孑遗。
勋旧比共驩,东南困流离。
高怀信安恬,国尔关盛衰。
所增在式廊,上帝初耆之。
年来闢四门,比德皆纷披。
群才得彙征,灵光动晨曦。
而公屈方面,疑叹均一辞。
肇此始生日,川至来繁禧。
矧上思肯构,绳墨繄谁尸。
典策备广庭,三节方星驰。
归与庙堂上,百辟劳瞻仪。
步趋谢几杖,康宁见期颐。
阜俗犹禔身,温饱兼恂嫠。
陶冶既礼乐,於变无浇漓。
英声播金石,是皆出人为。
公嫓自鲸劓,了不见成亏。
庄周肆诋訿,所以尊孔尼。
发挥自公手,千载无沉迷。
邦人申寿祝,稚艾肩相随。
具幸公少留,此语真愚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於 yú/wū《國語辭典》
於 [ yú ]
介- 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 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 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 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 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 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 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於 [ wū ]
名- 「烏」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晉·郭璞·注:「於,讀曰烏。」
- 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释老(釋老)shì lǎo
释迦牟尼 和 老子 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周书·武帝纪上》:“帝御 大德殿 ,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 释 老 义。” 宋 司马光 《子厚先生哀辞》:“ 释 老 比尤炽,羣伦将荡然。”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当是时, 释 老 诸子之书盛行。” ——《漢語大詞典》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 婚姻:~事。
-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抱持 bào chí
抱着;抱住。《汉书·王莽传下》:“ 莽 就车,之 渐臺 ,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南史·谢晦传》:“帝将自登岸,诸将諫不从。 晦 抱持帝,帝曰:‘我斩卿。’”《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 角哀 抱持( 伯桃 )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