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将为木铎,故未丧斯文。

李处权宋代〕《潜心斋

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
始乎芒芴间,扩充遂无垠。
克己而复礼,天下皆归仁。
尼父百世师,道妙圣且神。
天将为木铎,故未丧斯文。
贤哉颜氏子,至乐忘其贫。
语之而不惰,好学无与伦。
孟子养浩然,卓尔踵后尘。
万钟与千乘,不肯易其身。
茫茫自圣哲,六籍经几秦。
末学更多岐,学海无问津。
伊川二先生,身修道愈振。
当年从之游,不减洙泗滨。
至今士气盛,亦复民风淳。
柴子柯山秀,言厉即之温。
由来思无邪,果见德有邻。
潜心坐一室,淡泊遗嚣纷。
收视而返听,自得于见闻。
先生虽云亡,书在传日新。
得味极钻仰,恍如入室亲。
而我先君子,实预绛帐宾。
我亦闻绪余,往往书诸绅。
多言反成蔽,目击道乃存。
藜杖一幅巾,骚晚来叩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将木铎斯文

天将(天將)tiān jiàng
(1).谓天上神将。《西游记》第四回:“ 悟空 大喜,恳留饮宴不肯,遂与 金星 纵着祥云,到 南天门 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这种‘宽仁政策’是……派了三架飞机到瑶洞里去‘下蛋’,使他们‘惊诧为天神天将而不战自降’。”
(2).大将的美称。 唐 王维 《燕支行》:“ 汉 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謁帝 明光宫 。”
(3). 太平天囯 官名,低于王一级。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木铎(木鐸)mù duó
(1).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 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 东亚 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漢語大詞典》
故 gù《國語辭典》

故 [ gù ]

  1. 原因、根由。如:「托故」、「无缘无故」、「不知何故」。《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2. 意外的事情、事件。如:「变故」、「事故」、「家庭多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晋·杜预·注:「故,事也。」
  3. 好友、旧识。如:「沾亲带故」、「一见如故」。《隋书·卷七○·李密传》:「乃散家产,赒赡亲故。」
  4. 过去的事物。如:「温故知新」。《文选·班昭·东征赋》:「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1. 死亡。如:「病故」、「身故」、「已故」、「父母早故」。
  1. 原来的、以前的。如:「故乡」、「故国」、「故交」。《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2. 死去的。如:「故总统」。
  1. 本来、从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2. 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物,应对玄言。」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蝇。」
  3. 仍旧、依然。《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1. 因此、所以。《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丧 ( 喪 ) sāng/sàng
丧 [ sāng ]
     ◎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事。~礼。~亡。~假(jià)。~乱。治~。吊~。
丧 [ sàng ]
     ◎ 丢掉,失去:~失。~生。~偶。~胆。~气(不吉利,倒霉。“”读轻声)。颓~(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懊~。沮~。~权辱国。~尽天良(良心全部失去了)。
斯文 sī wén
(1).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唐 韩愈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铭》:“生人之治,本乎斯文。”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2).特指文学。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降及 建安 , 曹公 父子篤好斯文。”
(3).儒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唐 杜甫 《壮游》诗:“斯文 崔 魏 徒,以我似 班 扬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 钱钟书 《猫》:“经过几番盘算,他想先动手著作,一来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
(4).此文;此诗。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宋 苏轼 《石鼓歌》:“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嶁》。”
(5).文雅。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鲁,不尚斯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相公説得,老汉就説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説他一回。” 梁斌 《红旗谱》四一:“她斯文礼貌地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 江涛 面前,一杯放在 嘉庆 面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