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别裁 bié cái
(1).区别取舍。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钱谦益 笺注:“别者,区别之谓;裁者,裁而去之也。果能别裁伪体,则近於风雅矣!” 清 宋荦 《漫堂说诗》一:“顾篇什浩繁,别裁不易。”
(2).别出心裁。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子》:“ 焦氏 之书,亦具有别裁。”
(3).另一体裁。 清 吴沃尧 《杂说》:“《水滸传》者,一部贪官污吏传之别裁也。” ——《漢語大詞典》
(2).别出心裁。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子》:“ 焦氏 之书,亦具有别裁。”
(3).另一体裁。 清 吴沃尧 《杂说》:“《水滸传》者,一部贪官污吏传之别裁也。” ——《漢語大詞典》
伪体(僞體)wěi tǐ
(1).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清 方苞 《古文约选序例》:“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 明 七子之伪体。” 清 龚自珍 《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章炳麟 《校文士》:“ 魏源 龚自珍 ,则所谓伪体者也。” ——《漢語大詞典》
(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清 方苞 《古文约选序例》:“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 明 七子之伪体。” 清 龚自珍 《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章炳麟 《校文士》:“ 魏源 龚自珍 ,则所谓伪体者也。” ——《漢語大詞典》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 婚姻:~事。
-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风雅 fēng yǎ
1.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汉 班固 《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曹秋岳 称 李天才 长律诗云:《风》《雅》以来,仅有斯製。”
2.指诗文之事。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五代 齐己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 乐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
3.风流儒雅。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风雅则 诸葛瑾 、 张承 、 步騭 ,以名声光国。”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坡 云:‘这汉病中瘦则瘦,儼然风雅。’”《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 宏道 ﹞与士大夫谈説诗文,以风雅自命。”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忆儿时》:“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规范。《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 战国 ,王道陵迟,风雅寝顿。” 李善 注:“《汉书》曰: 春秋 之后, 周 道寝坏,而贤人失志。” 唐 李白 《赠常侍御》诗:“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 唐太宗 见进士等第,怪其无 张昌龄 、 王公谨 名。 王师旦 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漢語大詞典》
2.指诗文之事。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五代 齐己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 乐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
3.风流儒雅。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风雅则 诸葛瑾 、 张承 、 步騭 ,以名声光国。”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坡 云:‘这汉病中瘦则瘦,儼然风雅。’”《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 宏道 ﹞与士大夫谈説诗文,以风雅自命。”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忆儿时》:“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规范。《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 战国 ,王道陵迟,风雅寝顿。” 李善 注:“《汉书》曰: 春秋 之后, 周 道寝坏,而贤人失志。” 唐 李白 《赠常侍御》诗:“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 唐太宗 见进士等第,怪其无 张昌龄 、 王公谨 名。 王师旦 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動-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 比利時的簡稱。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動-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阴铿 yīn kēng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仕梁,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明人辑有《阴常侍集》。 ——《漢語大詞典》
岂敢(豈敢)qǐ gǎn
(1).犹言怎么敢。《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史记·刺客列传》:“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麤糲之费,得以交足下之驩,岂敢以有求望邪!” 宋 苏轼 《乞常州居住表》:“岂敢復以迟暮为叹,更生侥覬之心。”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谁都知道这是 姜太公 的声音,岂敢不听。”
(2).用作应对时表示谦虚的套语。《红楼梦》第一回:“ 雨村 忙笑道:‘岂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靚云 説:‘师兄偏劳了。’ 逸云 説:‘岂敢,岂敢!’” 许地山 《空山灵雨·处女底恐怖》:“岂敢,岂敢。请原谅我底莽撞。” ——《漢語大詞典》
(2).用作应对时表示谦虚的套语。《红楼梦》第一回:“ 雨村 忙笑道:‘岂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靚云 説:‘师兄偏劳了。’ 逸云 説:‘岂敢,岂敢!’” 许地山 《空山灵雨·处女底恐怖》:“岂敢,岂敢。请原谅我底莽撞。” ——《漢語大詞典》
膺 yīng《國語辭典》
膺 [ yīng ]
名- 胸、內心。如:「義憤填膺」。唐·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新唐書·卷一○○·封倫傳》:「然善矯飾,居之自如,人莫能探其膺肺。」
- 馬匹胸前的帶子。《詩經·秦風·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鏤膺。」漢·毛亨·傳:「膺,馬帶。」通「纓」。
- 接受。《文選·班固·東京賦》:「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
- 承擔。如:「榮膺大任」。《書經·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