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蠢 chǔn《國語辭典》
蠢 [ chǔn ]
动- 虫类蠕动。《说文解字·○部》:「蠢,虫动也。」
- 愚笨。如:「蠢材」。《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你这个人好蠢,怎么还这等说法?」
- 肥胖而行动笨拙的。元·高安道〈哨遍·暖日和风清昼套·三煞〉:「妆旦不抹颩,蠢身躯似水牛。」
- 不逊、无礼。《尔雅·释训》:「蠢,不逊也。」《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荆蛮,大邦为雠。」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代-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獯鬻 xūn yù
亦作“ 獯粥 ”。
(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夏商 时称 獯鬻 , 周 时称 猃狁 , 秦 汉 称 匈奴 。《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太王 事 獯鬻 , 勾践 事 吴 。” 赵岐 注:“ 獯鬻 , 北狄 彊者,今 匈奴 也。”《后汉书·南匈奴传》:“昔 獫狁 獯粥 之敌中国,其所由来尚矣。” 李贤 注:“ 周 曰 獫狁 , 尧 曰 熏粥 , 秦 曰 匈奴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捷报》:“休道是 白登 曾此围 高帝 , 獯鬻 犹然屈 太王 。”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唐 张说 《高宗天皇大帝室钧天之舞乐章》:“化怀 獯鬻 ,兵戢 句驪 。”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三:“或笑此论迂,谓北有 獯鬻 。” ——《漢語大詞典》
(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夏商 时称 獯鬻 , 周 时称 猃狁 , 秦 汉 称 匈奴 。《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太王 事 獯鬻 , 勾践 事 吴 。” 赵岐 注:“ 獯鬻 , 北狄 彊者,今 匈奴 也。”《后汉书·南匈奴传》:“昔 獫狁 獯粥 之敌中国,其所由来尚矣。” 李贤 注:“ 周 曰 獫狁 , 尧 曰 熏粥 , 秦 曰 匈奴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捷报》:“休道是 白登 曾此围 高帝 , 獯鬻 犹然屈 太王 。”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唐 张说 《高宗天皇大帝室钧天之舞乐章》:“化怀 獯鬻 ,兵戢 句驪 。”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三:“或笑此论迂,谓北有 獯鬻 。” ——《漢語大詞典》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名-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 參見「月氏 」條。
礼数(禮數)lǐ shù
(1).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唐 韩愈 《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宋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 《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漢語大詞典》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 《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弟昆 dì kūn
亦作“ 弟晜 ”。 弟兄。 唐 杜甫 《彭衙行》诗:“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八:“吾师 卜子夏 ,四海皆弟昆。” 元 师严 《大阅》诗:“既同事王室,於义如弟晜。”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矜华靡而羞质野,其视 印度 盖与 西羗 、 马来 相等。由是言之, 汉 土弟昆皆贾竪之见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