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句无骚雅口难开,岂称明公唱和才。

李至宋代〕《至启伏蒙仆射相公以小子近司芸阁罕扣芜音忽

句无骚雅口难开,岂称明公唱和才。
多病正怜拈笔懒,相思还喜送诗来。
读临危坐抛青史,吟绕幽庭蹑缘苔。
欲琢一联聊报谢,志疏词拙自先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句无骚雅明公唱和

句无(句無)jù wú
地名。在今 浙江省 诸暨县 。《国语·越语上》:“ 句践 之地,南至於 句无 。” 韦昭 注:“今 诸暨 有 句无亭 是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江水又东逕 诸暨县 南……县北 带乌山 ,故 越 地也。先名 上诸暨 ,亦曰 句无 矣。”  ——《漢語大詞典》
骚雅(騷雅)sāo yǎ
(1).《离骚》与《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并称。借指由《诗经》和《离骚》所奠定的古诗优秀风格和传统。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下》:“余尝谓二 李 之诗,词格骚雅,真可压倒 元 白 。” 清 张锡祚 《寒食日感旧述怀用昌黎寒食出游韵》:“忆昔 横山 有遗老,海内独司骚雅柄。”
(2).指诗文之才。 南唐 李中 《离亭前思有寄》诗:“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 宋 曾巩 《鹊山亭》诗:“ 少陵 骚雅今谁和? 东海 风流世谩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杜甫》:“观 李 杜 二公……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於无今,集大成於往作。”
(3).风流儒雅。 清 陈确 《朴庵叔晚过小话两和来韵》:“骚雅不慙 唐 进士,迂狂全类 宋 诸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少年自言:‘ 陶 姓。’谈言骚雅。”  ——《漢語大詞典》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1.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2.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3.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4.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5.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6.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7. 量词:➊ ​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明公 míng gōng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唐 元稹 《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  ——《漢語大詞典》
      唱和 chàng hè
      (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晋 左思 《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
      (2).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进,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4).以诗词相酬答。 唐 张籍 《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宗之 ﹞继又移官 金陵 ,与 李白 相遇,诗酒唱和。”
      (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 倡 ”。  ——《漢語大詞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