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家传遗稿归中秘,帝录元勋纪太常。

刘植宋代〕《静乐赵观文挽词

大星殒地寂无光,砚席凝尘閟野堂。
一老海滨天下憗,百年江左恨空长。
家传遗稿归中秘,帝录元勋纪太常。
路远生刍来未得,泪乾门下老刘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家传遗稿中秘元勋太常

家传(家傳)jiā chuán
记载父兄及先祖事迹的传记。《后汉书·列女传序》:“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如 马 、 邓 、 梁后 别见前纪, 梁嫕 、 李姬 各附家传,若斯之类,并不兼书。” 宋 欧阳修 《王彦章画像记》:“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於 滑 人,得公之孙 睿 所録家传。”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曼云先兄家传》:“顾念兄之行谊,惟余知之最悉,不可以无言,因摭拾其事,为家传一首。”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 阿Q 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 阿Q 又更无别的‘大传’了。”
(1).家中世代相传。《陈书·江总传》:“及长,篤学有辞采,家传赐书数千卷, 总 昼夜寻读,未尝輟手。”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太宗识见》:“ 神宗 忽问 吕 曰:‘卿体中无恙否?’对曰:‘臣无事。’斯须,又问‘卿果觉安否?’ 吕 又对曰:‘臣不敢强。’……后数日,果感疾,迤邐不起。岂识鉴之妙得於家传,故同符如此。” 清 李渔 《比目鱼·联班》:“有女更娉婷,只愁未识家传秘。”
(2).指祖传的东西。《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原来 鲍玄 最好的是外丹并内养之术,因见 葛洪 出自神仙之裔,便尽将所得丹术朝夕与 葛洪 讲究,指望他有些家传。”
(3).家家传诵。 唐 王建 《哭孟东野》诗之一:“但是 洛阳 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殤诗。”参见“ 家传户诵 ”。  ——《漢語大詞典》
遗稿(遺稿)yí gǎo
亦作“ 遗槀 ”。亦作“ 遗稾 ”。亦作“ 遗藁 ”。 指前人遗留下的手稿,后专指未刊者。 南朝 梁 沈约 《〈梁武帝集〉序》:“虽密奏忠规,遗槀必削,而国謨藩政,存者犹多。”一本作“ 遗稾 ”。《陈书·儒林传·沈文阿》:“ 文阿 父 峻 , 梁武 世尝掌朝仪,颇有遗藁。”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先生下世后二十五年而忝登甲第,东归之,求遗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人有获其上 蜀 主书遗藳,极言幕寮掩其才学,不为延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又其(指 林逋 )临终为句云:‘ 茂陵 他日求遗槀,犹喜曾无《封禪书》。’尤为人称诵。” 宋 曾巩 《〈王容季文集〉序》:“而 容季 之兄 固 子坚 ,又集 容季 之遗稿,属予序之。”一本作“ 遗藁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先人有遗稿满篋,皆诸经训解,字画极难辨,惟某一人识之。” 金 元好问 《玉峰魏丈哀挽》诗:“祗缘大事存遗藳,重为斯文惜主盟。” 元 丁鹤年 《悼湖心寺壁东文上人》诗:“几上残经尘已暗,篋中遗稾墨犹香。” 清 刘大櫆 《〈江若度文〉序》:“友人 方君 巨川 求得其平生遗藁,鏤板以行於世。”一本作“ 遗稾 ”。 巴金 《灭亡》第二二章:“根据同志们底讨论和决定, 朱乐无 把 杜大心 底遗稿编成一厚册,出版了。”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中秘(中祕)zhōng mì
亦作“ 中祕 ”。
(1).中书省和秘书省的合称。《魏书·伊馛传》:“中祕二省,多诸文士。” 明 李东阳 《送张修撰养正擢佥都御史北巡》诗:“共道臺臣出中秘,不比御史尚书郎。”
(2).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 宋 晁补之 《齐州谢到任表》:“歷尘中秘之五资,坐守集仙之四库。”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王家书絶画亦絶,欲与中秘论低昂。” 元 虞集 《题旦景初佥司画》诗:“ 毕宏 韦偃 出中祕, 营丘 北苑 开縢缄。”  ——《漢語大詞典》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录 ( 錄 録 ) lù
录 [ lù ]
  1. 记载,抄写:记~。载~。抄~。~供。
  2. 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目~。回忆~。
  3.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元勋(元勳)yuán xūn
(1).首功;大功。《汉书·叙传下》:“ 太祖 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后汉书·郅恽传》:“ 桓公 取 管仲 於射鉤,故能立弘烈,就元勋。”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2).有极大功绩的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逮至 汉 初, 萧 曹 之儔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旧唐书·郭子仪传》:“帝以 子仪 、 光弼 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 鱼朝恩 为观军容宣慰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要寻访着了那位真命天子,做一个开国元勋。”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漢語大詞典》
纪 ( 紀 ) jì/jǐ
纪 [ jì ]
  1. 记载:~年。~元。~行(xíng)。~实。~念。~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2.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
  3.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纪以上为“”。
  4. 法度:~律。违法乱~。
  5.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
纪 [ jǐ ]
  1. 姓。
太常 tài cháng
(1).古代旌旗名。《书·君牙》:“厥有成绩,纪於太常。” 孔 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 薛综 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官名。 秦 置奉常, 汉景帝 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 北魏 称太常卿, 北齐 称太常寺卿, 北周 称大宗伯, 隋 至 清 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