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暑月行人不张盖,漫天自有翠屠苏。

马之纯宋代〕《宋帝驰道

南城来到北城隅,更北直趋玄武湖。
一上雕鞍三十里,两傍官柳数千株。
六朝都邑真如此,旧日咸秦得似无。
暑月行人不张盖,漫天自有翠屠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暑月行人张盖漫天屠苏

暑月 shǔ yuè
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 汉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輒避处高,今 交 土调和, 越 瘴独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 唐 孔颖达 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 明 张居正 《论边事疏》:“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  ——《漢語大詞典》
行人 xíng rén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张盖(張蓋)zhāng gài
张开伞盖;打伞。《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之相 秦 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唐 李贺 《瑶华乐》:“列斾如松,张盖如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又至 成化 间,定五年一大恤,命司礼掌印内臣主之,出则张盖列骑,正坐於棘寺堂。”或曰,戴席帽谓之“张盖”。参阅 宋 无名氏《释常谈》。  ——《漢語大詞典》
漫天 màn tiān
(1).形容水势特别盛大。《书·尧典》“浩浩滔天” 孔 传:“浩浩盛大若漫天。” 孔颖达 疏:“天者,无上之物;漫者,加陵之辞,甚其盛大,故云‘若漫天’也。”
(2).谓罪恶极大。《史记·五帝本纪》:“ 尧 曰:‘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似於恭敬,罪恶漫天,不可用也。”
(3).满天。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他矁一矁漫天尘土桥先断:喝一声拍岸惊涛水逆流。”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4).蔽天。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一:“ 杨文公 大年 美鬚髯,一日早朝罢至都堂, 丁晋公 时在政府,戏谓之曰:‘内翰拜时鬚扫地。’公应声曰:‘相公坐处幕漫天。’ 晋公 知其讥己,而喜其敏捷,大称赏之。” 鲁迅 《〈两地书〉序言》:“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5).俗称农历八月大潮汛时,又遇台风而形成的水灾。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沓潮者, 广州 去大海,不远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颶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亦繫时数之失耳。俗呼为海翻,为漫天。”
(6).无边际,无限度。参见“ 漫天要价 ”、“ 漫天叫价 ”。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翠 cuì《國語辭典》

翠 [ cuì ]

  1. 翠鸟的简称。《文选·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
  2. 绿色的玉。参见「[[翡翠]]」条。如:「珠翠」。《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
  3.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深青色颜料。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4. 比喻美女、妓女。如:「倚翠偎红」、「翠绕珠围」。
  5. 姓。如汉代有翠鸳鸯。
  1. 用翠羽装饰的。如:「翠衾」、「翠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
  2. 青绿色的。如:「翠柏」、「翠楼」、「草木苍翠」。
屠苏(屠蘇)tú sū
(1).草名。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屠苏为草名》:“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
(2).即罘罳。《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 轨 、 胜 、 范 、 当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胜 前后所宰守,未尝不称职,为尹岁餘,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3).平屋;茅庵。《宋书·索虏传》:“ 燾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仇兆鳌 注引《杜臆》:“锦屠苏,天子之屋。”
(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謡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5).亦作“ 屠酥 ”。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 汉 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鸚鵡杯。” 宋 苏辙 《除日》:“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餘。” 清 马之鹏 《除夕得庐字》诗:“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