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难信一边说话。

徐渭明代〕《市中虎

隆庆皇,贺太平。年辛未,二月望,猛虎入城。从何方,粗蹄大爪泥上没,行人谁信虎脚迹。

藏何所,日何食,祸不测。幸得郭爷燕客王家山,铜鼓震地火照天,老畜避火下山去。

明真观,咬道士。千秋巷,拗狄吉。横布裙,嚇出矢。挑过高墙,搅街市。

朴行人,堕溷厕。千秋巷里少年三十辈,白捧铁叉攒虎背。

攒得虎皮碎复碎,与谁睡。少年扛虎送官府,四下官府赏米七八斗,就教少年剥松下虎。

死魂魄,上山去。头和皮,送官府。宰肉归家,饲妻与母。

古人言,市有虎。信之者,足愚鲁。今若此,云如何。金波罗,城中做窠。

凡百事,尽有似他。难信一边说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边说话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一边(一邊)yī biān
(1).一侧;一面。《后汉书·五行志一》:“堕马髻者,作一边。” 唐 李白 《赠昇州王使君忠臣》诗:“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红娘 ﹞持牋归,置於粧台一边。”《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怎奈那些关切一边的师友亲戚骨肉,都以天恩祖德报国勤民的大义劝勉。” 丁西林 《一只马蜂》:“ 余小姐 从长椅那一边,移到这一边。”
(2).副词。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动作同时进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你住在外面,一边等我,一边看人,方不误事。”《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两个虞侯那里肯依,一边收拾,一边叫了两匹马,将行李驮在马上,两个虞侯跟的先行去了。” 艾青 《<诗选>自序》:“我就在一家工艺美术的小厂工作,一边进行自学。”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艄公看见 邓秀梅 一边只坐两个老百姓,比对面少两个人,一边荡桨,一边这样地调整。”  ——《漢語大詞典》
说话(説話)
1.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唐 白居易 《老戒》诗:“矍鑠夸身健,周遮説话长。”《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 丁玲 《梦珂》三:“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应如何说话和动作了。”《〈王西彦小说选〉自序》:“一个作家总是用作品向读者说话,他无须在作品以外再多事絮叨。”
2.闲谈。 元 周德清 《红绣鞋·赏雪偶成》曲:“共妾围炉説话,呼童扫雪烹茶。”《红楼梦》第十九回:“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説话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他们有的叫二姨,有的叫二姐,有的叫二妺;大家乱叫了一阵,一同到北房里说话。”
3.说理;交涉。 元 吴弘道 《上小楼·闺庭恨别》曲:“若到家,下的马,如何干罢,和这喫敲才慢慢的説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你好好去看养。若瘦了牛畜,要与你説话的。”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那里说话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好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那里说话去!”
4.指责;非议。《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受了亲眷们许多訕笑,怎么那老者最哀怜我的,也发起説话来。”
5.泛指议论,评说。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6.话;言辞。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説话?”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二折:“我有説话,要和你讲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説话。” 胡适 《跋朱我农来信》:“此次读了老兄的长函,我觉得增长了许多见识,没有什么附加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可以驳回的说话。”
7.即近代的说书。 唐 宋 人称“説话”。 唐 郭湜 《高力士传》:“每日上皇与 高公 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説话。”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説话者,谓口説古今惊听之事,盖 唐 时亦已有之。”
8.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本説话,出在 祝枝山 《西樵野记》中。”
9.(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看法。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自悔》:“这几日,与寃家有些儿説话,他不来便不来,我也不伏气去叫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起初 满生 在家,大郎无日不与他同饮同坐,毫无説话。” 徐特立 《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所以有人说:‘穿长衫的人自己不去当兵,却叫人家去当兵。’乡下人都不肯接受他们的说话。”
10.说话的一会儿时间。比喻时间相当短。 郭小川 《昆仑行》诗:“祖国一旦有事,我们说话就到!” 邓友梅 《那五》十二:“你看这局势,说话不就改天换地了?”
11.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有一等轻薄的道:‘那女儿闻得先与他有须説话了,后来配他的。’”
12.事情。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八:“如今就想不出这么个可出头的人来。有几个能写能算、见过世面、干得了说话的,又差不多跟人家近,跟咱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