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文章传太史,钟繇书法继中郎。
水满金沟柳著霜,行人驱马上河梁。公车未奏三京赋,祖道争持五色裳。
班固文章传太史,钟繇书法继中郎。涧河夜雨烧银烛,坐听疏钟忆建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班固 bān gù
(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班彪也是史学家。他继承父业,续修《汉书》。又善于作赋,所写《两都赋》为汉赋名篇。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专权被杀,他受牵连,死在狱中。《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妹班昭续成。 ——《漢語大詞典》
文章 wén zhāng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钟繇(钟繇)
水经注溴水又东径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 ——《骈字类编》
书法(書法)shū fǎ
(1).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捨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2).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絶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3).指汉字形体。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4).措辞方式。 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通鉴》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漢語大詞典》
(2).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絶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3).指汉字形体。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4).措辞方式。 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通鉴》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漢語大詞典》
继 ( 繼 ) jì
继 [ jì ]
- 连续,接着:~续。~任。~承。~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往开来。前仆后~。
中郎 zhōng láng
(1).官名。 秦 置, 汉 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 汉 苏武 、 蔡邕 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中郎 石经后, 八分 盖憔悴。”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十和林卿得女》词:“ 中郎 传业, 蔡琰 词章。”此指 蔡邕 。 元 张翥 《上京秋日》诗:“ 中郎 节在仍归 汉 ,校尉城空罢护 羌 。”此指 苏武 。
(2).次子。 元 成廷圭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漢語大詞典》
(2).次子。 元 成廷圭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