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是谁卜筑青岩下,尚书犹子今曹公。

陈政唐代〕《湖山春意图

我忆年才十五六,寻春几涉罗浮麓。艳杏夭桃簇晓红,金芝瑶草和烟绿。

有时直上朱明巅,目穷溟渤隘八埏。閒呼羽客酌云液,兴来落笔诗千篇。

偶然名入丹桂籍,西风吹上珠江船。便从岭海访吴楚,遍览衡岱穷幽燕。

鹓班簉羽凡几载,宦途又向西南改。山云溪月想当年,彷佛图中见精采。

芙蓉削出天外峰,渔舟帖帖湖涵空。芳松新柳各生态,依然桃杏争春红。

三茅此去谅不远,精脉应与罗浮通。是谁卜筑青岩下,尚书犹子今曹公。

曹公平昔最知已,十载京华多气义。外台邂逅又同官,聚首论心欲忘寐。

与君同是倦游人,千里家山入梦频。安得王维辋川笔,为我添入罗浮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卜筑青岩尚书犹子曹公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卜筑(卜築)bǔ zhù
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外士传·刘訏》:“﹝ 刘訏 ﹞曾与族兄 刘歊 听讲於 钟山 诸寺,因共卜筑 宋熙寺 东涧,有终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 唐顺之 ﹞卜筑 阳羡山 中,读书十餘年。” 清 赵翼 《华峒》诗:“他年拟抽簪,卜筑於此寄。”  ——《漢語大詞典》
青岩(青巖)qīng yán
亦作“ 青嵓 ”。 青山。 南朝 梁 沈约 《赤松涧》诗:“ 松子 排烟去,英灵渺难测……何时当来还,延佇青巖侧。” 唐 孟浩然 《寻白鹤嵓张子容隐居》诗:“白鹤青嵓畔,幽人有隐居。” 清 厉鹗 《小吴轩晓望用清远道士韵》:“岂知青嵓端,有客早挥翰。”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犹子(猶子)yóu zǐ
(1).指侄子。《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本指丧服而言,谓为己之子期,兄弟之子亦为期。后因称兄弟之子为犹子。 汉 人称为从子。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 太祖 高皇帝 篤犹子之爱,降家人之慈; 世祖 武帝 情等布衣,寄深同气。” 宋 文天祥 《寄惠州弟》诗:“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先生少孤,事母孝。敦友爱,抚犹子如己出。” 王闿运 《文林郎王君墓志铭》:“明谊维姻,比恩犹子。”
(2).谓如同儿子。《论语·先进》:“ 回 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晋 潘岳 《杨仲武诔》:“尔休尔戚,如实在己,视予犹父,不得犹子。”
(3).侄女。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妻澘然曰:‘妾郡守之犹子也,非其女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此宦娘,老身之犹子也。”
(4).晚辈自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何 ( 何文哲 ),武臣也,以 需 ( 赵需 )进士称犹子謁之。大喜,因召入宅。” 清 陈密山 《与尹健余书》:“八月初旬抵任,忽闻贤母考终,犹子情殷,深为悲悼。”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曹公 cáo gōng
(1). 汉 末 曹操 位至三公,人皆称 曹公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极知 曹公 待吾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 曹公 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唐 李白 《在寻阳非所寄内》诗:“多君同 蔡琰 ,流泪请 曹公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欲破 曹公 ,宜用火攻。”
(2).梅子的别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曹孟德 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梅为‘曹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