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城南
唐 高适 燕歌行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唐 杜甫 洗兵马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洗兵马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骈字类编》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车骑(車騎)chē jì
(1).犹车马。《礼记·曲礼上》:“前有尘埃,则载鸣鳶。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史记·张仪列传》:“大王之威行於 山东 ,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察院送客回过潩水马上有作》:“车骑踏春堤,翛然思如濯。” 清 顾炎武 《河上作》诗:“车骑如星流,衣装兼橐驼。” 董必武 《初到承德寓避暑山庄》诗:“年年避暑到山庄,扈驾车骑警蹕忙。”
(2).用作对人的敬称。 宋 苏轼 《与蒲诚之书》之四:“闻车骑已在二曲,即见风采,喜慰可知。” 宋 沈辽 《七言奉送润守之永静》:“今年 江 南秋已半,出送车骑 江 之阳。”
(3).战车战马。犹今之骑兵。《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匈奴 聚兵 楼烦 西北, 汉 令车骑击破 匈奴 。”《汉书·惠帝纪》:“七年冬十月,发车骑、材官诣 滎阳 ,太尉 灌婴 将。” 颜师古 注:“车,常拟军兴者,若近代之戍车也。骑,常所养马,并其人使行充骑,若今武马及所养者主也。”
(4).将军的名号,即车骑将军。《汉书·佞幸传·淳于长》:“及 长 当就国,立嗣子 融 从 长 请车骑。”
(5).用以指代曾为车骑将军者。 唐 李益 《塞下曲》:“请书塞北 阴山 石,愿比 燕然 车骑功。”《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杀大将军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讎乎?” 胡三省 注:“时 苗 为车骑将军。”
(6).古代星名。即豺狼座中的三星。《星经·车骑》:“车骑三星在骑官南。” 隋 李播 《天文大象赋》:“顿顽司於五听,车骑参於八屯。” ——《漢語大詞典》
(2).用作对人的敬称。 宋 苏轼 《与蒲诚之书》之四:“闻车骑已在二曲,即见风采,喜慰可知。” 宋 沈辽 《七言奉送润守之永静》:“今年 江 南秋已半,出送车骑 江 之阳。”
(3).战车战马。犹今之骑兵。《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匈奴 聚兵 楼烦 西北, 汉 令车骑击破 匈奴 。”《汉书·惠帝纪》:“七年冬十月,发车骑、材官诣 滎阳 ,太尉 灌婴 将。” 颜师古 注:“车,常拟军兴者,若近代之戍车也。骑,常所养马,并其人使行充骑,若今武马及所养者主也。”
(4).将军的名号,即车骑将军。《汉书·佞幸传·淳于长》:“及 长 当就国,立嗣子 融 从 长 请车骑。”
(5).用以指代曾为车骑将军者。 唐 李益 《塞下曲》:“请书塞北 阴山 石,愿比 燕然 车骑功。”《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杀大将军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讎乎?” 胡三省 注:“时 苗 为车骑将军。”
(6).古代星名。即豺狼座中的三星。《星经·车骑》:“车骑三星在骑官南。” 隋 李播 《天文大象赋》:“顿顽司於五听,车骑参於八屯。” ——《漢語大詞典》
阁道(閣道)gé dào
(1).复道。《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 阿房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 。” 唐 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鑾舆迥出仙门柳,阁道迴看上苑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药娘》:“二室遥隔半里许,通以阁道,如亘长虹于半空。”
(2).栈道。 三国 魏 曹操 《假徐晃节令》:“此阁道, 汉中 之险要咽喉也。” 唐 孙樵 《兴元新路记》:“自 白云驛 西,并涧皆阁道。” 元 萨都剌 《次韵虞伯生学士入蜀代祀》:“阁道蹴云衣有润, 蜀 天漏雨石无泥。”
(3).星名。属奎宿。《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絶汉抵营室,曰阁道。” 张守节 正义:“阁道六星在王良北,飞阁之道。” 清 钱谦益 《吴祖洲八十序》:“身虽引退,其声光气象尤映望于钩陈、阁道之间。” ——《漢語大詞典》
(2).栈道。 三国 魏 曹操 《假徐晃节令》:“此阁道, 汉中 之险要咽喉也。” 唐 孙樵 《兴元新路记》:“自 白云驛 西,并涧皆阁道。” 元 萨都剌 《次韵虞伯生学士入蜀代祀》:“阁道蹴云衣有润, 蜀 天漏雨石无泥。”
(3).星名。属奎宿。《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絶汉抵营室,曰阁道。” 张守节 正义:“阁道六星在王良北,飞阁之道。” 清 钱谦益 《吴祖洲八十序》:“身虽引退,其声光气象尤映望于钩陈、阁道之间。” ——《漢語大詞典》
覆 fù《國語辭典》
覆 [ fù ]
动- 翻倒、倾倒。如:「车翻覆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 反转。如:「反复无常」、「翻来覆去」。
- 毁灭、消灭。如:「倾覆」、「颠覆」。《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 回、还。如:「答覆」、「复信」。《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这时逢瓜代回国,到京复命,请假修墓来的。」同「复 」。
- 详察。《旧唐书·卷一一○·邓景山传》:「以镇抚纪纲为己任,检覆军吏隐没者。」
- 遮盖。如:「覆盖」。《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聊斋志异·卷五·阳武侯》:「见舍上鸦鹊群集,竞以翼覆漏处。」
- 隐藏、埋伏。《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魏书·卷八九·酷吏传·李洪之传》:「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 重、再。如:「重覆」。同「复 」。
青埃
南北朝 柳恽 起夜来 城南断车骑,阁道覆青埃。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