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吾家玉女潭如玉,入谷通天自隔尘。

刘麟明代〕《龙津门径二首 其二

终岁寻真未得真,归舟犹幸及残春。吾家玉女潭如玉,入谷通天自隔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吾家玉女如玉入谷通天

吾家 wú jiā
(1).我家。《史记·外戚世家》:“主与左右议 长安 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 唐 杜甫 《宗武生日》诗:“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2).犹我。 唐 寒山 《诗》之四:“吾家好隐沦,居处絶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3).我的同宗。 鲁迅 《华盖集·咬文嚼字一》:“假使他谈到Gorky,大概是称他‘吾家rky’的了。”注:“‘吾家rky’即吾家尔基。旧时常称同宗的人为‘吾家某某’,有些人为了攀附名人,抬高自己,连同姓也都称‘吾家某某’。”  ——《漢語大詞典》
玉女 yù nǚ
(1).对他人之女的美称。《礼记·祭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 郑玄 注:“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记·秦本纪》:“乃妻之 姚 姓之玉女。” 唐 张谔 《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宋 黄庭坚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诗:“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2).美女。《吕氏春秋·贵直》:“ 惠公 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 高诱 注:“玉女,美女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一夕,悉化为玉女,惑其徒。”《宣和遗事》前集:“到晚后乘龙车凤輦,去三十六宫二十四苑闲游,有多少天仙玉女。”
(3).仙女。《神异经·东荒经》:“﹝ 东王公 ﹞恒与一玉女投壶。”《楚辞·贾谊〈惜誓〉》:“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於后车。” 朱熹 集注:“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文选·张衡〈思玄赋〉》:“载 太华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虙妃 。” 刘良 注:“玉女, 太华 神女。” 唐 李商隐 《寄远》诗:“ 桓娥 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造亭亭之高宫兮,接玉女於云涯。”
(4).常与“金童”对举,指侍奉仙人的女童。《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一时仙乐数声,画阁开处,左有金童,右有玉女。”
(5).草名,即女萝。《尔雅·释草》:“蒙,玉女。” 郭璞 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  ——《漢語大詞典》
潭 tán《國語辭典》

潭 [ tán ]

  1. 深水池。如:「日月潭」、「百花潭」、「龙潭虎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 水边。南朝宋·鲍照〈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鴈集洲沚。」
  3. 姓。如明代有潭玉瑞。
如玉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河中府酒厨梁上生芝一本十二叶其色如玉
诗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女行所舍主人之饩虽薄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
诗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分类字锦》
入谷(入穀)rù gǔ
谓纳谷于官府,以买官或赎罪。《史记·平準书》:“始令吏得入穀补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汉 人入仕,有以貲为郎者, 司马相如 、 张释之 是也。有入钱入穀赏以官者, 卜式 、 黄霸 是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 汉 政府﹞又卖武功爵,新置武功爵十一级,各级爵位有一定的价钱……以后,又规定了入谷补官的办法。”  ——《漢語大詞典》
通天 tōng tiān
(1).“ 通天冠 ”的省称。《文选·张衡〈东京赋〉》:“冠通天,佩玉璽。” 薛综 注:“通天,冠名也。”《魏书·礼志一》:“既而帝冠通天,絳纱袍,临饗礼。” 唐 李白 《大猎赋》:“君王于是峨通天,靡星旃,奔雷车,挥电鞭。”
(2).“ 通天犀 ”的省称。 唐 元稹 《驯犀》诗:“行地无疆费传驛,通天异物罹幽枉。”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夜明犀,其状类通天。”
(3).“ 通天臺 ”的省称。《汉书·扬雄传上》:“是时未輳夫 甘泉 也,乃望 通天 之绎绎。” 颜师古 注:“ 通天 ,臺名也。言虽未至 甘泉 ,则遥望见 通天臺 也。”
(4).上通于天。形容极高。 唐 杜甫 《望岳》诗:“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元 刘因 《玉乳峰》诗:“旧见剑光曾犯斗,谁教箭筈亦通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他们攀登上 老爷岭 的二十里乱石头通天猴路。”
(5).形容本领极大或权势极重。《四游记·龙王投奔南海》:“彼即有百万雄兵,通天本事,亦无所用其武矣。”《西湖二集·徐君宝节义双圆》:“奸臣 贾似道 当国,封为 魏国公 ,权威通天。” 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第一章七:“ 吕莎 目前的身分,是市委书记 韩潮 的儿媳,好多单位想把这位通天人物抢到手还来不及呢。”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尘 ( 塵 ) chén
尘 [ chén ]
  1. 飞扬的灰土:~土。~埃。~垢。~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烟~。甚嚣~上。望~莫及。
  2.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