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踟蹰(踟躕)chí chú
亦作“ 踟跦 ”。亦作“ 踟躕 ”。亦作“ 踟躇 ”。
(1).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躕。”《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擕手,踟跦步趾。”一本作“ 踟躕 ”。 李周翰 注:“踟躕,缓行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 , 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 唐 戴叔伦 《感怀》诗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2).犹豫;迟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躕,千载后,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笋》诗:“且食勿踟躕,南风吹作竹。” 清 侯方域 《与吴骏公书》:“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躕。” 李健吾 《末一个女人》:“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躕着,臊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会,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3).逗留;歇息。《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自虚 恃所乘壮,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沈既济 《任氏传》:“ 郑子 随之东,至 乐游园 ,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宋 欧阳修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4).须臾;瞬间。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魏书·萧衍传》:“运神器於顾眄,定宝命於踟蹰。” 宋 苏轼 《和刘柴桑》:“万刼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5).相连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李善 注:“踟蹰,相连貌。”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窓峥嶸而緑色,户踟蹰而临空。”
(6).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初学记》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7).梭的别称。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卷上:“梭,一名踟蹰。” 清 王士禛 《蚕词》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 ——《漢語大詞典》
(1).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躕。”《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擕手,踟跦步趾。”一本作“ 踟躕 ”。 李周翰 注:“踟躕,缓行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 , 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 唐 戴叔伦 《感怀》诗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2).犹豫;迟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躕,千载后,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笋》诗:“且食勿踟躕,南风吹作竹。” 清 侯方域 《与吴骏公书》:“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躕。” 李健吾 《末一个女人》:“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躕着,臊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会,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3).逗留;歇息。《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自虚 恃所乘壮,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沈既济 《任氏传》:“ 郑子 随之东,至 乐游园 ,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宋 欧阳修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4).须臾;瞬间。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魏书·萧衍传》:“运神器於顾眄,定宝命於踟蹰。” 宋 苏轼 《和刘柴桑》:“万刼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5).相连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李善 注:“踟蹰,相连貌。”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窓峥嶸而緑色,户踟蹰而临空。”
(6).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初学记》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7).梭的别称。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卷上:“梭,一名踟蹰。” 清 王士禛 《蚕词》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 ——《漢語大詞典》
谈 ( 談 ) tán
谈 [ tán ]
- 说,对话:~天。~心。~论。~话。~判。~吐。恳~。洽~。漫~。~笑风生。
- 言论,听说的话:笑~。无稽之~。传为美~。
- 姓。
异域(異域)yì yù
亦作“异域”。
(1).他乡;外地。《楚辞·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 汉 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王逸 注:“背离乡党,居他邑也。” 唐 杜甫 《寄贺兰銛》诗:“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异域孤魂,殊怯荒墓。”
(2).外国。《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它志畧,犹当效 傅介子 、 张騫 立功异域。” 唐 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清 朱之瑜 《上长崎镇巡揭》:“远託异域,岂不深悲!”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二》:“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 王尔德 …… 安特莱夫 们所安排的。”
(3).特指被敌方占领的土地。 清 顾炎武 《拜先曾王考于朝天宫后祠中》诗:“山河今异域,瞻拜独曾孙。”
(4).指相隔辽远的两地。 唐 宋之问 《早发大庾岭》诗:“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 ——《漢語大詞典》
(1).他乡;外地。《楚辞·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 汉 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王逸 注:“背离乡党,居他邑也。” 唐 杜甫 《寄贺兰銛》诗:“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异域孤魂,殊怯荒墓。”
(2).外国。《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它志畧,犹当效 傅介子 、 张騫 立功异域。” 唐 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清 朱之瑜 《上长崎镇巡揭》:“远託异域,岂不深悲!”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二》:“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 王尔德 …… 安特莱夫 们所安排的。”
(3).特指被敌方占领的土地。 清 顾炎武 《拜先曾王考于朝天宫后祠中》诗:“山河今异域,瞻拜独曾孙。”
(4).指相隔辽远的两地。 唐 宋之问 《早发大庾岭》诗:“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 ——《漢語大詞典》
舒豁 shū huō
开朗豁达。 唐 姚合 《秋中寄崔道士》诗:“平生志舒豁,难可似兹夕。”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逍遥羣动表,舒豁万古心。” ——《漢語大詞典》
快 kuài《國語辭典》
快 [ kuài ]
形- 高兴、欢喜、舒畅。如:「愉快」、「快乐」、「痛快」、「快感」。《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去而不快。」
- 爽直。如:「快人快语」、「心直口快」。《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是少卿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 迅速、灵敏。如:「快速」、「眼明手快」。《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 锋利、锐利。如:「快斧」、「快剑」、「快刀」。
- 顺遂、舒服。如:「大快人心」。《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将要。如:「天快放晴了。」、「我快毕业了!」
- 赶紧。如:「您快别这么说。」、「这里很危险,你快离开吧!」
- 速度。如:「这匹马能跑多快?」
- 旧指衙门中掌管缉捕的差役。如:「捕快」。
- 姓。如汉代有快钦。
同心 tóng xīn
(1).齐心。《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杜甫 《提封》诗:“提封 汉 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