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林木森成列,矗若箸与盘。

王洪明代〕《题平林秋晓图

我昔忝科甲,弱冠登玉堂。绣衣飘芬芳,游历古山川。

高盻邈四海,遐观穷八埏。云物客中变,岁月马上迁。

常忆秋晓时,骑出齐鲁间。沆荡孟诸野,莽苍龟阴田。

四顾不可极,茫茫但云烟。时闻鸡犬声,宁辨陌与阡。

泰山若蹲虎,隐在东南偏。豁然海天白,红日出其巅。

长空独鸟飞,远岫孤云还。林木森成列,矗若箸与盘。

绿者蓊云密,赤者经霜妍。黄碧或间之,綵绘纷相宣。

凉风健马骨,飒踏驰争先。据鞍倒金樽,野中割肥鲜。

仰视天荡荡,高怀浩无边。开口咏远游,思若长河悬。

词锋锐莫敌,挥霍干戈鋋。得意自击节,时复扬其鞭。

别来十馀载,承恩厕英贤。朝游玉堂内,暮直瑶阶前。

顾问日从容,宛然瀛洲仙。时窥山海图,指点穷周旋。

壮游少所历,梦寐亦复然。今者遇夫子,袖图示我观。

明窗试开卷,彷佛如当年。邂逅逢故人,能无谷音欢。

云随目力远,思入秋空玄。长河待巨楫,苍生望深渊。

功成拂衣归,与子同盘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林木成列

林木 lín mù
(1).树林。《荀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三国 魏 曹植 《上疏陈审举之义》:“蚌蛤浮翔於 淮 泗 ,鼲鼬讙譁於林木。” 宋 文天祥 《翠玉楼晚雨》诗:“林木蔽亏烟断续,江流曲折雨横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郑刺史祠》:“比紆廻出林木,日已将夕。”
(2).木材。《墨子·杂守》:“重五斤已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茷。” 孙诒让 间诂:“重五斤以上谓材木之小者。”  ——《漢語大詞典》
森 sēn《國語辭典》

森 [ sēn ]

  1. 樹木濃密的樣子。《說文解字·木部》:「森,木多貌。」《文選·左思·蜀都賦》:「皛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
  2. 灰暗陰冷的樣子。如:「陰森」。唐·顧況〈遊子吟〉:「泬寥群動異,眇默諸境森。」
  3. 整肅、不可侵犯的。如:「法度森嚴」。唐·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1. 眾多的。如:「森列」、「森羅萬象」。《文選·潘岳·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軒而肅震。」
成列 chéng liè
形成队列;排成行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 人众而 宋 人寡,请使 楚 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史记·淮阴侯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索纸剪蛺蝶三二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  ——《漢語大詞典》
矗 chù《國語辭典》

矗 [ chù ]

  1. 草木茂盛。《集韵·入声·屋韵》:「矗,艸木盛也。」
  2. 直立高耸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唐·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1. 向上高耸直立。唐·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释宫斯阐,上矗星斗。」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箸 zhù《國語辭典》

箸 [ zhù ]

  1. 筷子。《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红楼梦·第七六回》:「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
  1. 标举。《荀子·王霸》:「致忠信,箸仁义,足以竭人矣。」通「著」。
  2. 撰述、写作。《后汉书·卷四九·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通「著」。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盘 ( 盤 ) pán
盘 [ pán ]
  1. 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茶~。菜~。托~。
  2. 形状像盘或有盘的功用的东西:字~。棋~。算~。磨~。
  3. 回旋,回绕,屈曲:~旋。~桓。~剥(辗转剥削)。~曲。~亘。~郁(曲折幽深)。~根错节。
  4. 垒,砌:~灶。~炕。
  5. 仔细查究:~问。~驳。~察。~查。~货。~算(细心打算)。
  6. 指市场上成交的价格:开~。收~。
  7. 转让(工商企业):出~。招~。受~。
  8. 搬运:~运。
  9. 量词:一~磨。
  10.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