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叠嶂(疊嶂,曡嶂)dié zhàng
亦作“ 叠障 ”。亦作“迭嶂”。重迭的山峰。 南朝 梁武帝 《直石头》诗:“夕池出濠渚,朝云生叠嶂。”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前瞻叠障千重阻,却带惊湍万里流。” 唐 孟浩然 《经七里滩》:“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 明 张居正 《马上见西山》诗:“迭嶂环都邑,浮光接露臺。” 李瑛 《送》诗:“狐皮帽子衬一张英俊的脸,犴皮靴子要踏平那迭嶂重峦。”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陆游 《还家》诗:“曡嶂出云明客眼,澄江涨雨濯京尘。”《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连峰曡嶂,壁立千仞。” ——《漢語大詞典》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陆游 《还家》诗:“曡嶂出云明客眼,澄江涨雨濯京尘。”《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连峰曡嶂,壁立千仞。” ——《漢語大詞典》
联 ( 聯 ) lián
联 [ lián ]
- 连结,结合:~合。~结。~系。~络。~盟。~邦。~袂。~名。~想。~姻。~营。珠~璧合。
- 对偶的语句:对~。挽~。楹~。上~。下~。
-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十人为联。
屏 píng/bǐng《國語辭典》
屏 [ píng ]
名- 當門的小牆。即照壁。《爾雅·釋宮》:「屏謂之樹。」晉·郭璞·注:「小牆當門中。」《淮南子·時則》:「授車以級,皆正設于屏外。」漢·高誘·注:「屏,樹垣也。」
- 泛指像牆的遮蔽物。《詩經·小雅·桑扈》:「君子樂胥,萬邦之屏。」唐·白居易〈冷泉亭記〉:「山樹為蓋,巖石為屏。」
- 屏風。如:「素屏一張」。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
- 字畫裱成的條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為一組。如:「畫屏」、「字屏」。《老殘遊記 ·第九回》:「抬頭看見北牆上掛著四輻大屏,草書寫得龍飛鳳舞。」
- 保護、做為屏障。《國語·齊語》:「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於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禦。」唐·元稹〈贈鄭餘慶太保制〉:「而今而後,誰其屏余?」
- 隱瞞、蒙蔽。呂氏春秋《慎行論·慎行》:「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
屏 [ bīng ]
- 參見「屏營 」條。
屏 [ bǐng ]
動- 排除。《論語·堯曰》:「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
- 斥退。《戰國策·秦策三》:「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乃屏人閒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
- 退避、隱藏。如:「屏居」、「屏跡」。宋·王安石〈答孫莘老書〉:「丘園自屏,煩公遠屈,衰疾不獲奉迓。」
- 停止、壓制。如:「屏住呼吸」、「屏息靜觀」。《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 放逐。《禮記·王制》:「屏之四方,唯其所之。」宋·蘇軾〈答王莊叔〉二首之一:「 某罪廢遠屏,有玷知識。」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 极,特别地:刀子~快。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远近(遠近)yuǎn jìn
(1).远方和近处。《易·繫辞上》:“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后汉书·刘虞传》:“ 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杨知县 随后起身,路上打着些蛮中鼓乐,远近人听得新知县到任,都来看。”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文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2).特指所居官位接近或远离帝王。《管子·任法》:“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后汉书·张酺传》:“好丑必上,不在远近。”
(3).指远方近处的人。《吕氏春秋·简选》:“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远近闻之,皆称 高仪同 将兵整肃,益归心焉。”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 几圣 为属稿草,必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4).指路程的距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 晋 太元 中, 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唐 元稹 《估客乐》诗:“通筭衣食费,不计远近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向不曾问得:仙庄在何处?有多少远近?老汉可去得否?”《说唐》第十八回:“ 云召 闻报,便上城一看,果然退去有三里远近。” 沙汀 《丁跛公》:“这里离城只有七八里远近,除了快近市街时有一片沙坝,其馀是山沟路。”
(5).附近。《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崔丞 相来到 定州 中山府 远近,接入进府,交割牌印了毕。”
(6).指才智程度的高低。 宋 司马光 《〈冯亚诗集〉序》:“文章之精者尽在於诗,观人文者,观其诗斯知其才之远近矣。” ——《漢語大詞典》
(2).特指所居官位接近或远离帝王。《管子·任法》:“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后汉书·张酺传》:“好丑必上,不在远近。”
(3).指远方近处的人。《吕氏春秋·简选》:“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远近闻之,皆称 高仪同 将兵整肃,益归心焉。”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 几圣 为属稿草,必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4).指路程的距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 晋 太元 中, 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唐 元稹 《估客乐》诗:“通筭衣食费,不计远近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向不曾问得:仙庄在何处?有多少远近?老汉可去得否?”《说唐》第十八回:“ 云召 闻报,便上城一看,果然退去有三里远近。” 沙汀 《丁跛公》:“这里离城只有七八里远近,除了快近市街时有一片沙坝,其馀是山沟路。”
(5).附近。《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崔丞 相来到 定州 中山府 远近,接入进府,交割牌印了毕。”
(6).指才智程度的高低。 宋 司马光 《〈冯亚诗集〉序》:“文章之精者尽在於诗,观人文者,观其诗斯知其才之远近矣。” ——《漢語大詞典》
风情(風情)fēng qíng
(1).丰采,神情。《晋书·庾亮传》:“ 元帝 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见,风情都雅,过於所望,甚器重之。”《南史·齐衡阳元王钧传》:“ 衡阳王 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 清 钮琇 《觚賸·雪遘》:“才华丰艳,而风情瀟洒。” 郁达夫 《东梓关》:“﹝ 文朴 ﹞在这深夜的沉寂里静静的守视着他这种聚精会神的神气,和一边咳嗽一边伸纸吮笔的风情。”
(2).怀怉,志趣。《晋书·文苑传·袁宏》:“ 宏 有逸才,文章絶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 南朝 宋 鲍照 《送从弟道秀别》诗:“以此苦风情,日夜惊悬旗。”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阳兆鲲 《养生》诗:“贱骨便教埋海畔,穷途未减是风情。”
(3).指风雅的情趣、韵味。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宋 陆游 《雪晴》诗:“老来莫道风情减,忆向烟芜信马行。” 杨朔 《万古青春》:“远处有个人头上戴满了红的黄的白的野花,用唱歌的调子大声吆着牛翻地。倒底是青年人,喜欢风情。”
(4).指男女相爱之情。 南唐 李煜 《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宋 柳永 《雨霖铃》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听説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
(5).指色情。 徐迟 《牡丹》二:“剧中少女是以她的卖弄风情而为君王赏识的。”
(6).指风土人情。如: 欧 美 风情;异国风情。亦指风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在早这屯子的风情可坏呐。下雨天,大地主带头耍钱,不耍不行,不顺他的意,饭碗也摔了。” ——《漢語大詞典》
(2).怀怉,志趣。《晋书·文苑传·袁宏》:“ 宏 有逸才,文章絶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 南朝 宋 鲍照 《送从弟道秀别》诗:“以此苦风情,日夜惊悬旗。”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阳兆鲲 《养生》诗:“贱骨便教埋海畔,穷途未减是风情。”
(3).指风雅的情趣、韵味。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宋 陆游 《雪晴》诗:“老来莫道风情减,忆向烟芜信马行。” 杨朔 《万古青春》:“远处有个人头上戴满了红的黄的白的野花,用唱歌的调子大声吆着牛翻地。倒底是青年人,喜欢风情。”
(4).指男女相爱之情。 南唐 李煜 《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宋 柳永 《雨霖铃》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听説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
(5).指色情。 徐迟 《牡丹》二:“剧中少女是以她的卖弄风情而为君王赏识的。”
(6).指风土人情。如: 欧 美 风情;异国风情。亦指风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在早这屯子的风情可坏呐。下雨天,大地主带头耍钱,不耍不行,不顺他的意,饭碗也摔了。” ——《漢語大詞典》
物色 wù sè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有余(有餘)yǒu yú
(1).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诗·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带则有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事覈理擧,华不足而实有餘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老汉家里也非有餘,只因看见秀才如此困厄,量济一二,以尽地主之意。”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卷一:“士子各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餘,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餘。”
(2).犹有零。《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 脩八尺有餘,身体昳丽。”《史记·穰侯列传》:“ 穰侯 出 关 ,輜车千乘有餘。”《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3).谓有馀味。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先生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餘,最为高识名论。” ——《漢語大詞典》
(2).犹有零。《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 脩八尺有餘,身体昳丽。”《史记·穰侯列传》:“ 穰侯 出 关 ,輜车千乘有餘。”《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3).谓有馀味。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先生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餘,最为高识名论。” ——《漢語大詞典》
涯 yá《國語辭典》
涯 [ yá ]
名- 水边。《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汉·王充《论衡·验符》:「庐江皖侯国,民际有湖。皖民小男,曰陈爵陈挺,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于湖涯。」
- 边际。《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极限。《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宋·苏轼〈答李方叔〉:「某以虚名过实,士大夫不察,责望逾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