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戎上策今谁并。

龚翔麟清代〕《金缕曲 送鲍子韶入江西尚将军幕

客许真无定。乍重逢、劳劳亭下,片帆思逞。且尽临分杯中物,小住长干烟艇。

猛记得、春深三径。朱沈风流双点笔,井桐花、嫩拂斜阳暝。

吟别曲,又秋冷。

平戎上策今谁并。看书生、援袍草檄,笑谈俄顷。潭影閒云西山暮,不浅登楼清兴。

更远渡、章江如镜。懊恼泽家南禽语,想听残、瘴雨船窗凭。

盼消息,早梅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戎上策

平戎 píng róng
原谓与 戎 人媾和。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左传·僖公十二年》:“ 齐侯 使 管夷吾 平 戎 于王,使 隰朋 平戎于 晋 。” 杜预 注:“平,和也。” 唐 王维 《奉和圣制赋乐贤诗应制》:“将非富民宠,信以平戎故。”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日月开明,风云感会。切须稳上平戎计。” 清 孙枝蔚 《记梦》诗:“开筵为赏平戎策,下马先成露布文。”  ——《漢語大詞典》
上策 shàng cè
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汉书·沟洫志》:“今行上策,徙 冀州 之民当水衝者,决 黎阳 遮 害亭 ,放 河 使北入海。”《魏书·崔浩传》:“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鬭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璟 ( 宋璟 )曰:‘ 建康 与敌境隔 江 而已,又在下流,吾今移都 豫章 ,据上流而制,根本上策也。’” 沈从文 《我的小学教育》:“不理是为一个不愿眼前吃亏的上策。”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