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鲸波(鯨波)jīng bō
犹言惊涛骇浪。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诗》:“溟涨鲸波动, 衡阳 雁影徂。” 明 唐顺之 《送蒋藩幕赴闽中》诗:“风岛鲸波涌,寒城蜃气收。” 柳亚子 《辽海》诗:“忽闻 辽海 起鲸波, 易水 风寒涕泪多。” ——《漢語大詞典》
横流 héng liú
(1).形容涕泪交流。《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惻。” 王逸 注:“内自悲伤,涕泣横流。” 晋 潘岳 《寡妇赋》:“哀鬱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沱。” 徐迟 《牡丹》:“ 老牡丹花 和 小牡丹花 的重逢极为动人。不仅师徒两人涕泪横流,就是他们旁边的人也噙着泪珠。”
(2).充盈,遍布。《文选·司马迁〈封禅文〉》:“协气横流,武节猋逝。” 李善 注:“横流,多也。” 三国 魏 曹植 《改封陈王谢恩章》:“臣既弊陋,守国无效,自分削黜,以彰众诫。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訞学已为今日患,后三十年横流,其患有不可胜言者。”
(1).大水不循道而泛滥。《孟子·滕文公上》:“当 尧 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 汉 孔融 《荐祢衡表》:“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宋 苏轼 《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但遇 淮水 涨溢, 潁河 下口壅遏不行,则皆横流为害。” 清 曾灿 《舟次》诗:“一叶信如此,横流何处安。”
(2).比喻动乱,灾祸。《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二》:“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 李善 注引 谢灵运 《山居赋》自注:“余祖车骑,建大功, 淮 肥 左右,得免横流之祸。” 唐 王维 《谢除太子中允表》:“孝德动天,圣功冠古。復宗社於坠地,救涂炭於横流。” 宋 叶适 《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甫一再传,天下横流,至於父子兄弟不能相保。” 闻一多 《给梁实秋》:“因为我们若要抵抗横流,非同别人协力不可。”
(3).放纵恣肆。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 ——《漢語大詞典》
(2).充盈,遍布。《文选·司马迁〈封禅文〉》:“协气横流,武节猋逝。” 李善 注:“横流,多也。” 三国 魏 曹植 《改封陈王谢恩章》:“臣既弊陋,守国无效,自分削黜,以彰众诫。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訞学已为今日患,后三十年横流,其患有不可胜言者。”
(1).大水不循道而泛滥。《孟子·滕文公上》:“当 尧 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 汉 孔融 《荐祢衡表》:“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宋 苏轼 《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但遇 淮水 涨溢, 潁河 下口壅遏不行,则皆横流为害。” 清 曾灿 《舟次》诗:“一叶信如此,横流何处安。”
(2).比喻动乱,灾祸。《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二》:“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 李善 注引 谢灵运 《山居赋》自注:“余祖车骑,建大功, 淮 肥 左右,得免横流之祸。” 唐 王维 《谢除太子中允表》:“孝德动天,圣功冠古。復宗社於坠地,救涂炭於横流。” 宋 叶适 《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甫一再传,天下横流,至於父子兄弟不能相保。” 闻一多 《给梁实秋》:“因为我们若要抵抗横流,非同别人协力不可。”
(3).放纵恣肆。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 ——《漢語大詞典》
砥柱 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虎口 hǔ kǒu
(1).老虎之口。比喻危险的境地。《战国策·齐策三》:“今 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通 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迺亡去。”《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幸得安全,俱脱虎口。”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须毫不动心的进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2).指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朱先觉九梁》:“足滑而跌,闪肋,伤右虎口,痕广寸餘。” 张天翼 《畸人集·菩萨的威力》:“他牙齿磨得格格地响,忽然抓起那枝勃朗宁--食指使劲一掐,用力得虎口都痛起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土也不是容易挖的。三九天,黄胶土里夹着卵石,冻得噔噔的,力气壮的一镐下去,刨不起巴掌大的泥。刨上一宿,虎口震出血来,手掌磨起了血泡。”
(3).人体穴位合谷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
(2).指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朱先觉九梁》:“足滑而跌,闪肋,伤右虎口,痕广寸餘。” 张天翼 《畸人集·菩萨的威力》:“他牙齿磨得格格地响,忽然抓起那枝勃朗宁--食指使劲一掐,用力得虎口都痛起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土也不是容易挖的。三九天,黄胶土里夹着卵石,冻得噔噔的,力气壮的一镐下去,刨不起巴掌大的泥。刨上一宿,虎口震出血来,手掌磨起了血泡。”
(3).人体穴位合谷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
活国(活國)huó guó
犹救国。《南史·王珍国传》:“时郡境苦饥,﹝ 王珍国 ﹞乃发米散财以賑穷乏。 高帝 手敕云:‘卿爱人活国,甚副吾意。’”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 宋 张孝祥 《虞美人·代季弟寿老人》词:“老仙活国试刀圭,十万人家生意,与春回。” ——《漢語大詞典》
宗臣 zōng chén
(1).与君主同宗之臣。《国语·鲁语下》:“ 公父文伯 之母欲室 文伯 ,饗其宗老…… 师亥 闻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谋,不过宗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文忠答赵履常》:“ 赵公 啟 文忠 曰:‘当思所以谋当路者,毋徒议之而已。’ 文忠 答以‘公为宗臣,固当思所以谋,如某不过朝廷一议事之臣尔。’”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 屈原 今日投江死,我向潢池盗弄兵,同一宗臣心事别,此求实事彼求名。”
(2).世所敬仰的名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 淮阴 、 黥布 等已灭,唯 何 参 擅功名,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颜师古 注:“言为后世之所尊仰,故曰宗臣也。”《南史·袁昂传》:“ 昂 在朝謇諤,世号宗臣。”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惟 神宗 日月之明,知公愈深。公虽请老,有大政事,必手詔访问,又追论定策之勋,以告天下,宠及其子孙,然后小人不敢復议,雍容进退,卒为宗臣。” 明 方孝孺 《尚友五赞·韩忠献公》:“堂堂 魏公 , 宋 之宗臣。” ——《漢語大詞典》
(2).世所敬仰的名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 淮阴 、 黥布 等已灭,唯 何 参 擅功名,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颜师古 注:“言为后世之所尊仰,故曰宗臣也。”《南史·袁昂传》:“ 昂 在朝謇諤,世号宗臣。”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惟 神宗 日月之明,知公愈深。公虽请老,有大政事,必手詔访问,又追论定策之勋,以告天下,宠及其子孙,然后小人不敢復议,雍容进退,卒为宗臣。” 明 方孝孺 《尚友五赞·韩忠献公》:“堂堂 魏公 , 宋 之宗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