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搜神博识推干宝,覆瓿文名陋子云。

郑国藩清代〕《与逸叟慎图诸君分题夜咏既成复叠前韵

曾持布鼓过雷门,讲艺金山斗夕曛。韵险翻惊新意出,夜阑未许议围分。

搜神博识推干宝,覆瓿文名陋子云。怪底辋川徒袖手,骊黄一顾已空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博识干宝覆瓿文名

搜 sōu《國語辭典》

搜 [ sōu ]

  1. 找寻、寻求。《汉书·卷六·武帝纪》:「秋,闭城门大搜,发谪戌屯五原。」《聊斋志异·卷一·狐嫁女》:「已而主人敛酒具,少一爵,冥搜不得。」
  2. 检查、检点。如:「搜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博识(博識)bó shí
(1).学识广博。《子华子·晏子》:“昔先大夫 随武子 之在位也,明睿以博识, 晋国 之雋老也。”《南史·裴松之传》:“时人服其博识。”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海上渔人得一鐸,击之声如霹靂,问博识者云, 始皇 驱山鐸也。” 鲁迅 《野草·雪》:“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2).指学识渊博的人。 宋 岳珂 《愧郯录·先庙后郊》:“折衷古今,以俟博识。”
(3).通晓。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胡先生 原是南菁书院的高材生,不但深研旧学,并且博识前朝掌故的。”
(4).增广见识。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  ——《漢語大詞典》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1.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2.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4.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5.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6.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7.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8.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9. 除去。如:「推陈出新」。
干宝 gàn bǎo
(?-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曾任佐著作郎,著有《晋纪》,已佚。又编有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原书已散佚,今本为后人所辑)。  ——《漢語大詞典》
覆瓿 fù bù
(1).喻著作毫无价值或不被人重视。亦用以表示自谦。 宋 陆游 《秋晚寓叹》诗之四:“著书终覆瓿,得句漫投囊。”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一卷文章尘覆瓿,两都踪迹雪随驴。”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瓿之用。”参见“ 覆酱瓿 ”。
(2).犹覆盆。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纪祥异》:“但始事之日,业已申呈各衙门,终难曲庇,故各拟徒杖,实覆瓿之冤也。”参见“ 覆盆 ”。  ——《漢語大詞典》
文名 wén míng
(1).礼节仪式的名称。《荀子·正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 商 ,爵名从 周 ,文名从《礼》。” 杨倞 注:“文名,谓节文威仪。”
(2).善于写文章的名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子太叔 美秀而文, 公孙挥 善於辞令,皆文名之标者也。” 明 胡应麟 《诗薮·五代》:“ 韩熙载 相 南唐 ,有文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我想这本传奇,精深奥妙,倘被俗手教坏,岂不损我文名。”  ——《漢語大詞典》
陋 lòu《國語辭典》

陋 [ lòu ]

  1. 容貌丑。如:「丑陋」。《玉篇·阜部》:「陋,丑猥也。」《旧唐书·卷一三五·卢杞传》:「杞貌陋而色如蓝。」
  2. 狭隘、狭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粗劣、不好的。如:「陋规」、「陋习」、「陋俗」。
  4. 学识浅薄。如:「孤陋寡闻」。《荀子·劝学》:「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5. 卑贱、微贱。《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樊逊传》:「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6. 吝啬。《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1. 轻视。《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文选·张衡〈东京赋〉:「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