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眷兹弗荒宁,奔走不自由。

韩雍明代〕《十二月二十有三日发梧州之浔与二三同事小酌书感

遐荒岁云徂,行役犹未休。晨起戒舟子,理棹溯急流。

笳鼓声初喧,舳舻蔽江浮。乱石白齿齿,激湍清浏浏。

长风饱蒲帆,薄暮方始收。嗟我本驽钝,辞亲恒远游。

乌鸟亦有情,岂不怀故丘。时事方孔棘,恩遇亦未酬。

眷兹弗荒宁,奔走不自由。所幸二三友,同朝旧朋游。

且与倒一尊,解我百责忧。重裀坐广堂,高爵等列侯。

丈夫苟有志,视此同一沤。所贵慎明德,建功踵前修。

举杯望青天,思饮月氐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荒宁奔走自由

眷 juàn《國語辭典》

眷 [ juàn ]

  1. 回头看。《说文解字·目部》:「眷,顾也。」清·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2. 思慕、留恋。如:「眷恋」、「眷念」。《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3. 关心、照顾。《晋书·卷三七·宗室传·谯刚王逊传》:「蒙眷累世。」
  1. 家属、亲属。如:「家眷」、「亲眷」、「携家带眷」。
  2. 尊称已婚的妇女。如:「如花美眷」。元·朱德润〈咏外宅妇〉诗:「问是谁家好宅眷?聘来不识拜姑嫜。」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弗 fú《國語辭典》

弗 [ fú ]

  1. 不。如:「自叹弗如」。《左传·隐公三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1. 去灾求福。《诗经·大雅·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汉·郑玄·注:「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同「祓 」。
荒宁(荒寧)huāng níng
荒废懈怠,贪图安逸。《书·无逸》:“治民祗惧,不敢荒寧。” 孔 传:“为政敬身畏惧,不敢荒怠自安。”《汉书·元帝纪》:“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寧。”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 武王 引天下诛 紂 ,而代之位,其意宜肆,而曰予小子不敢荒寧。”  ——《漢語大詞典》
奔走 bēn zǒu
(1).急行。《后汉书·史弼传》:“及下廷尉詔狱, 平原 吏人奔走诣闕讼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看日,夜乃观星,奔走不停,遂至 吴江 北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鬼粥砚》:“ 王 遂发狂奔走,直上山巔,虽涧壑荆棘不避。”
(2).谓为一定的目的而忙碌。《书·武成》:“丁未,祀于 周庙 ,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 永 之人争奔走焉。”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去到处奔走事情是他最怕的事。”
(3).逃走。《北史·叔孙建传》:“斩首万餘级,餘众奔走,投 沁水 死,水为不流。”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那 张良 呵若不是疾归去,那 范蠡 呵若不是暗奔走,这两个都落不的完全尸首。”
(4).趋附;迎合。《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攻难之士,将奔走之。” 杜预 注:“奔走,犹赴趣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其告而长,而父而兄,奔走偕来,同我太平。”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
(5).驱使。《国语·鲁语下》:“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韦昭 注:“奔走,使令也。”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臣子供奔走之职,何敢屡违?”《老残游记》第七回:“大约他只要招十名小队,供奔走之役。”
(6).见“ 奔奏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自由 zì yóu
(1).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尒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羣小,随情与夺。”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2).法律名词。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
(3).哲学名词。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