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焦 jiāo《國語辭典》
焦 [ jiāo ]
形- 物体经过火烧后,变黄黑脆硬的样子。如:「焦黑」、「焦土」、「焦馒头」、「焦油条」。
- 干燥、干枯。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 物体经火烧而致枯黑、脆硬。如:「烧焦」。《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
- 烦恼、著急。如:「焦虑」。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一家一计过日子?」
- 国名。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陕县南。
- 姓。如汉代有焦延寿。
木 mù《國語辭典》
木 [ mù ]
名- 树、木本植物的通称。如:「草木」、「树木」、「花木扶疏」。
- 木材。如:「朽木不可雕」、「棺木」、「寿木」。《书经·说命上》:「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从谏则圣。』」
- 棺材。如:「行将就木」。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木星的简称。
- 姓。如晋朝有木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用木材制成的。如:「木椅」、「木屋」。
- 性情朴实。如:「刚毅木讷」。《新五代史·卷二二·梁臣传·牛存节传》:「存节为人木彊忠谨,太祖爱之。」
- 没有知觉的。如:「麻木」。
- 呆笨的。如:「钝头木脑」。
- 失去知觉、感觉。《红楼梦·第一○回》:「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
横 ( 橫 ) héng/hèng
横 [ héng ]
-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
-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
-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山阿 shān ē
(1).山的曲折处。《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 注:“阿,曲隅也。”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四游记·锺离败逃山谷》:“﹝ 钟离 ﹞正立马踌躇,进退不得,忽山阿中转出一个胡僧。” 续范亭 《南泥湾概况》诗:“至今瓦砾已无存,偶有破窑在山阿。”
(2).借指山野之人。 南朝 梁武帝 《设榜木肺石二函诏》:“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横议,投谤木函。”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山野之人。 南朝 梁武帝 《设榜木肺石二函诏》:“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横议,投谤木函。” ——《漢語大詞典》
秃 ( 禿 ) tū
秃 [ tū ]
- 人无头发,山无树木,树木无枝叶:~子。~头。~顶。
- 鸟羽毛脱落,物体失去尖端:~鹫。~笔。~针。
- 表示不圆满、不周全:文章的开头写得有点~。
兀 wù《國語辭典》
兀 [ wù ]
形- 高耸特立。唐·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 光秃。如:「兀鹰」。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 尚、仍、还。《水浒传·第九一回》:「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
- 浑然无知的样子。《文选·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 不安的样子。如:「兀兀难安」。汉·傅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 动摇、飘荡。《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宋·苏轼〈好事近·湖上雨晴时〉词:「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如:「兀那」、「兀谁」。
矗 chù《國語辭典》
矗 [ chù ]
形- 草木茂盛。《集韵·入声·屋韵》:「矗,艸木盛也。」
- 直立高耸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唐·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向上高耸直立。唐·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释宫斯阐,上矗星斗。」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 见“余”。
- 姓。
蘖 ( 櫱 ) niè
蘖 [ niè ]
- 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枝。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